2019-07-04
很多人都想养成良好习惯,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而,当我读完《微习惯》这本书后,我就掌握了养成习惯的秘诀。这本书在微信读书APP里评分7.6,我个人认为它是被低估了的好书,极力推荐,它能为你的改变提供巨大的能量。
01、习惯,让你保持动力
某一天早上,我按照自己的惯例,起床开始看书和写作。突然我感觉自己对正在做的行为产生了轻微的心理排斥。心里的一个声音对我不断的说:“你不行,根本写不出来书评,算了吧!没前途!”
但是我丝毫没去在乎这个声音,用一个小时复习了之前看过的书,然后就开始写书评了。有些行为我们很难意识到,但一旦意识到,就可以思考为什么自己这么做了。
为什么我心里明明有不想读书写作的声音,却还是行动了呢?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我对这事儿基本没啥动力,是我消耗了一点意志力和习惯保持了这个行为的发生。
也就是,让我保持动力的是我的习惯。因此,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微习惯》。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有特色的书。作者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宅男”,不喜欢出门,人生很惨淡。但就是这样一个宅男,出版了自己的书籍,并且还养成了其他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是斯蒂芬盖斯。
02、习惯是坚持的能量来源
关于行为改变的书籍有很多,但如果你想将其完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那我强烈建议大家读这本《微习惯》。
作为一名读者,我不喜欢长篇大幅的理论堆积,也不喜欢那些和生活相关性不大的公司高管案例,我希望能从书中得到的是:最通俗的理论依据,再加上不会让大脑产生反感的可行性强的行动指南,这两点本书全部做到了。
在开始制定自己的行为改变计划之前,非常有必要纠正我们对于养成习惯的错误想法。你可能听说过科比凌晨四点钟依旧在洛杉矶训练的例子,便不乏有人这么认为:他是伟大的运动员,拥有着强大的毅力,这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但事实上,科比最大的能量来源是习惯,单单依靠动力和意志力,他可能坚持不下去。
动力依赖于情感,情感属于人类的感性层面,它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这种动力往往不能持续,会随着时间慢慢递减。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情绪递减法则”,做事的激情和好奇感会一点一点的消失。
那么意志力呢?它同样也会递减。通过研究表明,习惯才是人能够坚持下去的最可靠的能量来源。为什么习惯如此强大呢?书中介绍了习惯在我们大脑中的“样子”。
习惯的产生要归功于两个脑部器官:一个叫作基底神经节,负责行为的模仿;另一个叫作前额皮层,负责理性思考,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
有了这两个脑器官是不够的,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去重复。一旦某件事情被我们不断重复,基底神经节就开始记录这种行为,前额皮层意识到了行为的良性,也会放权不阻止。
就这样,随着重复次数不断增加,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神经通路,这个神经通路只对应一个我们养成的习惯行为,一旦到了触发这个行为的时间节点,我们就会不假思索的去干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几乎不用到动力和意志力。
03、如何利用微习惯?
荀子有一句话非常好,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养成任何好习惯都要从最小的步伐开始,只有迈好迈熟小步子,才能有以后更大的提高。
作者在如何重复行为上,为我们推荐了他的“微习惯”模式:
一小步+想要做的事,等于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对此,作者提出了让人听起来觉得荒唐的健身计划:一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不要嫌难度太小,你肯定听说过因为给自己设定了幅度巨大的改变计划而打退堂鼓的。就比如花了几千块办健身卡,最后却根本不去了。要是按照微习惯的做法,就是先养成锻炼的习惯再办理健身卡。
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100个俯卧撑的目标,身体根本就无法适应,这时就会退缩。相反,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根本不会对大脑产生任何威胁,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重复一种行为,慢慢增加挑战难度。直到基底神经节牢记这个行为,最终变成了习惯。
那如何实施微习惯呢?其实并不难,以一周为周期,可以在这一周之内培养单个微习惯或多个微习惯。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方法就是: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因为简单,大脑不免会产生一些藐视的情绪,觉得可以再多完成一些,但是一定不要把超额完成的内容当作以后的新目标。
一旦我们破坏计划不断的增加任务量,这也无疑在挑战自己的感性层面和意志力,会遭受挫败,十分不利于习惯的养成。每次只做到制定的任务量就好,能够超额完成也行,但千万不要轻易拓展能力圈,要循序渐进。
微习惯的成功率之大,核心就在于“简单”,相比其他一些理论性的书籍,微习惯不会让我们产生心理负担,有很大动力去实践。对于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改变的读者来说,《微习惯》是个不错的选择。
读后感 推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