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4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说实话,不喜欢标题党的我也不喜欢这个书名,但书名并不影响我对于这本书的好感,在微信读书翻阅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之前看过一本名为《大亨小传》译本。这次重温,淡去故事情节牵动的情绪,倒能细细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与思想。
本书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描述,在故事、人物的漩涡之外,客观的将事情描述给我们,“我”在知与不知中淡化着自身的情感,不为自己的熟悉与陌生而妄加评断。
作者最初的一句话是一个前提,即“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永远不要妄加评断,不评断方才能做到公正”。当我们不知道别人的生活的时候是一个印象,而真正与其深入接触往往又是另一种样子,光鲜之下也许是贫瘠的德行,纷纷谣言的神秘下也许只是一颗简单真挚的心。
所以不只是在这本书中,生活中若能够拥有这样的心胸,便不会误入上天注定的人情陷阱,也不会随便错过值得珍藏的擦肩而过。
本书的主角,盖茨比,一个身份低微的穷小子,却爱上了上流社会的姑娘,最终因地位差异爱而不能。时隔多年,他跻身社会的顶端,依然追随着曾经的初心,默默守望。
他广散财富,不停的举办豪华宴会,也只不过是想重新遇到她;托人带口,费尽周折,只不过想要和她坐下来说上几句话;在事故后黑暗的月夜中,静静守护在窗外,只不过想要确认她的安然无恙而最终,他为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依然未能得到她的爱。
初心难继,始终如一,无论是爱情,理想还是其他都不是一件易事。在一个富足的时代,人们痴迷的追求财富,情感渐渐被人遗忘,轻漫的对待婚姻,淡漠的面对出轨。
相对而言,盖茨比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黛西简单、纯粹、不渝的爱情,这也是很多人迷恋盖茨比的原因,我当然也不例外。变化是正常的,正如那纷繁多彩的世界万物,不变是稀有的,也正因如此,方才显示出盖茨比对爱情的执着难能可贵。
但是他爱情里又有多少真实,或许其本质却不如表面这样光鲜。在我眼里,盖茨比的悲哀在于遗忘了真实的黛西,他的爱情只不过是多年想象的镜像罢了,他在想像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个梦一样的黛西,无人能够与之匹及,哪怕再次出现在他生命中的黛西。现实中,在逝去的时间里,除了他的心没变,其他一切都变了。
有人贬低黛西,她在破裂的婚姻中迎接新的爱情,而又在利益的驱使下背弃,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到她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洗涤,这是事实。但作者也简笔描述了她的过去,她与盖茨比的过去,我们也可以借此窥见她融进社会之前的样子。
黛西与盖茨比的相爱,继而分离,盖茨比有着自己需要忙碌的事业,又处在军营这个鲜有诱惑的环境,他可以用想象不停的滋养,爱情于他而言更有保鲜性。
而黛西则是生活在真正的现实里,她有物质、情感等各种需求,毕竟身处一个繁华的时代,又正值青春年华,面对身外金钱装点的华丽世界,她曾经为盖茨比坚守了一段光阴,已属难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活在空虚的想象力,尤其在生活环境的极力诱惑下,不知终点在何处坚守、等待,又有几个人能够真的做到。
在那个通信不畅的年代,加上父母刻意的干扰,她的选择,她的妥协,也是可以理解的。经历感情异变的人应该都知道,感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难以忘怀也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为记忆镀上的金光,那已经不是真实的情感。
而感情的开始,也不可能被轻易的抹杀,布坎南再不济,也与她共同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在布坎南世俗物欲的品性影响下,黛西的改变也是情理之中,她对盖茨比所谓的回心转意只不过是面对丈夫出轨的一时冲动,或是为曾经没有圆满的遗憾找补一个颇为浪漫的继续,我们如果刻意让她付出与盖茨比同样的情感,倒显得我们过于苛刻了。
其实,某方面来讲,我并不那么完全的欣赏盖茨比,即便他的爱情是每一个女人理想的需求,但脱离现实的追求注定得不到好的结果,即便没有那场事故,他重新得到了黛西,也许会更令人伤心吧,毕竟他重逢的黛西已不是他梦想中的黛西。失去爱情令人惋惜,而梦想的破碎更让人叹息吧
黛西是盖茨比遥远的理想,而现实中的黛西则是天使坠落人间的凡胎,我们的理想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摸不到,真的触及,理想便会失去夺目的光环。
所以这本书的结局我觉得不能更好了,毕竟为自己一生所爱献身总比让他活着接受审判,然后看到财富堆砌的城堡坍塌,爱情背叛这一系列惨剧要好吧。
作者隐晦的轻描淡点了他是如何坐拥巨额财富、步入上流社会、拥有名流身份的,但可以看出他的财富并非光明正大。当然得到财富的手段有很多种,大多数选择的是中规中矩,而财富短时间大量积聚可以说没有完全正面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有令人不齿的一面。
走私酒又如何,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巨大的商机。人们总是对投机分子恨之入骨,但在人们批评的背后,又怎能忽略不能拥有的嫉妒。丢掉这种愤世嫉俗的习性,我们能够看到如盖茨比一般的投机者身上往往勇气和智慧并存,当然,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他们的投机成功也是众多普普通通的众人为后盾。
我对这本书的触动有一点是金银财富对人性的腐蚀。盖茨比奢华的酒会上,萍水相逢、或是陌生的人们蜂拥而来,享受财富缔造的欢乐,得到款待的人中也许根本不认识擦肩而过的主人,这车水马龙的喧闹与最后葬礼上寥寥几人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黑帮老大的一句“人活着有交情,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道尽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一切的关系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一旦利益不在,所有的情谊便随之而去。财富维持的关系是何等的脆弱。那时的美国的东西部,新时代与传统对抗,人们拥护着经济的腾飞,又有几人能如作者那般看透繁华的另一面。
盖茨比用财富一度赢得了世界,却未曾赢得自己,或者说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虽说心。而作者笔下的“我”虽然在社会中一文不名,却赢得了现实。赢在现实里的是真理,我更愿意相信赢了自己的心是真理,我们可以与现实同步,也可以无伤大雅的不同步,主要看我们心里的需求是什么,没有形成自我观念的人往往追随着公认的标准,而智者人才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像瓦尔登湖的主角,他是脱离了现实,但他是走在了现实的前面,而不是背面,也许有人看他在现实中败落,但他在自己的心中繁华。
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好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看描述当下的社会总觉得太普通,太现实,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而过后再回看,会发现那是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有些书属于某些时代,有些时代属于某些书,我想我再看一些现实作品会有一个更加宽容的心。文学有时是属于未来的,要不哪来的那么多当世一文不名,后事名声大噪的作者与作品。
我们会看到许多作品与社会现实逆鳞而作,而他的作者就像一个社会异类份子。当然,书与作者有关,但不能彼此侵占,许多作者只是看到了常人未曾看到的本质。我觉得一个时代所谓的正确不见得就是真理,没有完美的社会,只有更好或是更适合当下的,就看想要怎么选择,每一种选择都会得到,同样也会失去。
读后感 推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