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沈复:《浮生六记》

首页 > 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悲欢离合是假,养生警句是真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传世名作。俞平伯说它“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是指其行文晓畅天然,精致中有素朴,不拘匠色。沈复不是欧阳修、苏东坡、柳宗元这样的文豪大家,也不是黄公度、柳永、秦观这样的名士雅客,他出生于一个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以给达官显贵当门客为主业,经过商,失过业,破过产,流过浪,卖过画,弃过子,丧过妻,也有过琴瑟相和的闺房乐趣,闲云野鹤的田园寄情,山高水阔的四方云游,及至高朋满座、红粉入怀、对影成三的快乐景象,然而都在兄弟反目、父子反目、发妻过世等等家庭变故之后逐渐褪去颜色。有人把《浮生六记》总结为沈复和妻子陈芸的爱情悲歌,有人分析他的性格为人,说他懦弱无能,所以被欺被贱,还有人把作者的一生看作是理想破灭于现实前的惨痛煎熬。这些是读者以世俗的眼光看待历尽沉浮之后“渐有所悟“的作者自传,正所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正是这个道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太白的这句,和苏东坡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间既含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有“这也了时那也了,纷纷攘攘皆分晓”,就是说人生既然短暂,再热闹的美景当场即幻,再孤苦的惨状稍纵即逝,又何必螺丝壳里做道场,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毫无意义的焦虑、抑郁、闷损、悲绝之中呢?沈复在四十不惑之后主观上想从悼念亡妻的郁结中解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而也学人打坐、吐纳、练太极,又摆脱不掉读书人唯文章论的积习,广读诗文、《仙经》、《卫生歌》、《南华经》等书籍,勤悟养生,因而有了《浮生六记》的最后一篇:《养生记道》。

  《养生记道》短短数千字,包含了饮食起居、呼吸吐纳、打坐太极、读书赏画、医药调理、学道参禅等方方面面,和头几篇的《闺房记乐》、《闲情记趣》、《浪游记快》所不同的是,这一篇比较脱离个人情趣,所记所述大多是自己对养生之法的操习和对“道”的感悟。在最后一章中,沈复写道:“寂定之余,觉有无穷恬淡之意味,愿与世人共之。”

  沈复在《养生记道》中旁征博引了诸多警句,是他多年心得的写照,摘抄在此可供玩味。

  1. 范仲淹有云:“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即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勿有忧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忧身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安可得下?请宽心将息。”

  2. 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

  3. 益州老人尝言:“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则百骸四体,虽有病,不难治疗。独此心一动,百患为招,即扁鹊华佗在旁,亦无所措手矣。”

  4. 《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这几则是说养生必先养心,心气不顺,则五脏不和,吃什么灵药都无效,而久病的人又怕死,又怕生后事,当然是良药也难医。又则有能力的士大夫通常忧国忧民,徒生劳顿,还不如量力而行,养心为先。沈复对此总结说:“人大言,我小语。人多烦,我少记。人悖怖,我不怒。澹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这是指凡事淡然处之,不钻牛角尖,不劳神废力,不怒气攻心,使精气不散。

  5. 仿子瞻《养生颂》之法,余将遵而行之。调息之法,不拘时候,兀身端坐。子瞻所谓摄身使如木偶也。解衣缓带,务令适然。口中舌搅数次,微微吐出浊气,不令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二七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子瞻所谓“寂然、兀然、与虚空等也”。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子瞻所谓“随”也。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子瞻所谓 “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也。直可明心见性,不但养身全生而已。

  ——这则是呼吸吐纳之法,调息而静心,静心而明悟,明悟而养生。

  6. 林鉴堂先生有《安心诗》六首。真长生之要诀也。诗云:
  我有灵丹一小锭,
  能医四海群迷病。
  些儿吞下体安然,
  管取延年兼接命。
  安心心法有谁知,
  却把无形妙药医。
  医得此心能不病,
  翻身跳入太虚时。
  念杂由来业障多,
  憧憧扰扰竟如何。
  驱魔自有玄微诀,
  引入尧夫安乐窝。
  人有二心方显念,
  念无二心始为人。
  人心无二浑无念,
  念绝悠然见太清。
  这也了时那也了,
  纷纷攘攘皆分晓。
  云开万里见清光,
  明月一轮圆皎皎。
  四海遨游养浩然,
  心连碧水水连天。
  津头自有渔郎问,
  洞里桃花日日鲜。

  ——“业障”来自“杂念”,“驱魔”全在“去二心”,耳根清静,明月自见,心如平湖,桃花自鲜。

  7. 禅师与余谈养心之法,谓:“心如明镜,不可以尘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此与晦庵所言:“学者,常要提醒此心,惺惺不寐,日中天,群邪自息,”其旨正同。又言:“目毋妄视,耳毋妄听,口毋妄言,心毋妄动,贪慎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

  ——勿妄视,勿妄听,勿妄言,勿妄动,不计较是非得失,不执着往来功亏,“既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著”,一切随遇而安,这是参禅学佛的第一法则。

  8. 王华子曰:“斋者,齐也。齐其心而洁其体也,岂仅茹素而已。所谓齐其心者,澹志寡营,轻得失,勤内省,远荤酒。洁其体者,不履邪径,不视恶色,不听淫声,不为物诱。入室闭户,烧香静坐,方可谓之斋也。诚能如是,则身中之神明自安,升降不碍,可以却病,可以长生。”

  ——佛家说,过午不食。清心寡欲不仅可以避祸,关键是明神清志,不向那些虚妄的欲念随波逐流。吃素、戒酒、戒色欲物欲,都是这个道理。

  9. 禅师称二语告我曰:“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

  ——达观的人,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不分得失,不惧生死,生亦何哀,死亦何苦哉?

  10. 孙真人《卫生歌》云: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又云: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
  又蔡西山《卫生歌》云: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尤戒多。
  食不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
  若教一顿饱充肠,损气伤脾非尔福。

  ——戒怒戒欲戒醉,戒强饮强食饱卧,少食多餐,不要渴了再喝水,饿了才吃饭,这些古人早就教过了。

  11. 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

  ——对成功学研究太投入的人容易早死,鸿福是凡人之福,清福是神仙之福。

  12. 近人诗有云:
  人生世间一大梦,梦里胡为苦认真?
  梦短梦长俱是梦,忽然一觉梦何存!

  ——如苏轼所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呵!

  13. 邵康节居安乐窝中,自吟曰:

    老年肢体索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
  万事去心闲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
  炎天傍竹凉铺簟,寒雪围炉软布裀。
  昼数落花聆鸟语,夜邀明月操琴音。
  食防难化常思节,衣必宜温莫懒增。
  谁道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

  ——静观、去心、和睦、思节,数花听鸟,赏月操琴,还有什么比清闲的自我疗养更舒适怡然的呢?

  14. 圃翁曰:“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15. 阳明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且如读书时,知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录此以为读书之法。

  ——这两则读书之道非常有益。思维混乱的人通常是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所谓“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就是心灵没有参照物,无论顺境逆境都无法泰然处之,顺境则溺,逆境则废。读好书,不为强记知识,也不为完成任务,如果有了多夸多斗之心,要即刻祛除,顺其自然,用心理解,是真正的读书之道。当然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16. 孙真人云:“能息心,自瞑目。”蔡西山云:“先睡心,后睡眼。”

  ——失眠的人,都是心里有事,纷扰难堪,沈复睡不着的时候就数数,从一到十,从十到百,其实和静坐的道理是一样的。

  17. 陈白沙曰:“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

  18. 圃翁拟一联,将悬之草堂中:“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最后这两句是全篇点睛之笔,沈复说:“养生之道,只‘清净明了’四字。内觉身心空,外觉万物空,破诸妄想,一无执着 ,是曰清净明了。” 富贵贫贱,既有命定,也有机遇,但是对人的实际影响就看自己怎么把握,所以说“知足即为称意”;美好的山水花竹,今天是你的,但不会一直是你的,你走了也不影响它们的存在,所以说“得闲便是主人”。

    沈复说,切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他的痛苦来自情之太浓,但是通过“画性宜静,诗性宜孤,即诗与画,必悟禅机”之后,也始臻超脱了。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活着 平凡的世界

格言网 趣知识 子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