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毛姆:《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0篇

2018-10-17

  《人生的枷锁》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6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一):菲利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我呢?

  连着几天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毛姆的《人生的枷锁》,真是一本好书,看的我荡气回肠,神清气爽!

  这本书据说是毛姆的自传性小说,讲述了一位身患跛足的年轻人勇敢、顽强地探索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经历与感悟,最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故事。读完以后,我只感觉自己内心充盈着幸福,好像是自己终于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探索、找到自己的幸福一样。

  主人公其实很悲惨,很小的时候双亲就去世了,他被寄养在他伯伯家,他伯伯是一个牧师,一个非常冷漠无情的人。他的伯母,因为自己没有孩子的缘故,对菲利普很疼爱,刚经历过失去母亲的痛苦,菲利普在他伯父家度过了一段并不快乐的日子。不久,他被送到特坎伯雷的皇家公学学习,在这里他因为自身的残疾受尽嘲笑与屈辱,由此菲利普变得敏感而自卑,也是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宗教,开始信奉上帝,甚至为了表现自己对上帝的虔诚,忍受着寒冷,在自己床上一遍遍地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让自己的跛足消失,让自己变得正常;在这里,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友谊和温暖,尽管最后与他要好的罗斯又选择了别的玩伴;在这里,他也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拿到第一,因此深受校长的喜爱。但是因为自己受的屈辱和嘲笑,以及罗斯的离开,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学校呆下去了,他和伯父商量,希望自己能离开这个学校去德国学习,尽管校长一直在恳求他留下,因为菲利普留下的话就能轻而易举地拿到奖学金去牛津上学,但是这并不是菲利普想要的结果,最终,拗不过菲利普,他伯父联系了在德国的威尔金森小姐,安排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

  在海德堡,菲利普开始他的学习生涯,由此他也认识了一个在他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海沃德,他们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宗教问题。经常参与讨论的还有维克斯,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下,菲利普开始思考宗教的定义,并最终推翻了自己一直信奉的上帝,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摆脱了可耻的恐惧和偏见的桎梏,他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随后,菲利普在德国的日子过得很舒心,他总和海沃德约好去看戏,借此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他的性意识也随着海沃德对儿女私情的诗意暗示逐渐发展起来。

  马上圣诞节来了,菲利普回到了伯父伯母家,没成想,威尔金森小姐也在这度假,因为她,菲利普有了第一次的情感体验,也经历了男女之事。

  因为菲利普摒弃了宗教,所以他不能按照他伯父的意愿成为一名牧师,为了决定自己将来的生计,在他监护人的意见下,他回到了伦敦,开始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学习当会计,但很快,菲利普发现他对当会计毫无兴趣,对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感到深恶痛绝,但因为合约,他坚持了一年,最终选择了放弃。菲利普突发奇想,想到巴黎当个画家,他把自己的计划一股脑地告诉自己的伯父,可是却遭到了伯父的强烈反对。伯父认为,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一个拿不上台面、不道德的龌蹉行当。可是菲利普心意已决,最后他带着伯母给的100英镑的私房钱去了巴黎。

  在巴黎的这段日子,菲利普见识了非常多的人,这一段学画的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巴黎,他认识了普里斯,一个坚持自己的画家梦想却被穷困活活逼死的女孩,他认识了劳森,一个后来小有名气的画家,他认识了克朗肖,一个后来被酒害死的画家,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

  菲利普学了两年,他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一名一流的画家,可是他一直也没法拿定主意。

  菲利普最终决定问问他们的一位指导老师——福内瓦的建议。他邀请福内瓦到自己的画室去看看自己画的画,福内瓦诚恳地

  对他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让他试试别的行当,因为他最终只能成为一位二流画家。

  因为看到普里斯的悲剧,菲利普又一次放弃了自己想成为画家的梦想,回到了他伯父伯母家里。他伯父对此很生气,认为菲利普一直在浪费时间,很不幸,一直关爱他的伯母离世了。伯母的离世让菲利普恐慌起来,他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自己能安身立命的工作了,在与伯父的一次争论中,菲利普决定继承自己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

  菲利普选择了父亲的母校圣鲁克医学院就读,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医学学习生涯。

  这五年对于菲利普来说并不容易,可以说非常艰难。在学医的初始,他认识了一位几乎贯穿他整个韶华时光的女人——米尔德里德。

  他开始苦恋米尔德里德,一个粗俗、虚荣、无知甚至愚蠢的女人。她并不爱他,可是他却发了疯似的爱上了她。

  菲利普费尽心思讨她的欢心,给她买礼物,请她吃饭、看戏,每天都去米尔德里德工作的饭店看她,几乎风雨无阻。可同时,因为米尔德里德的不爱与对他的不屑,菲利普感到耻辱,他鄙视自己,可是仍然低下自己的头颅,三番五次地去找她,甚至为了她,挂了好几门医学考试。

  然而,米尔德里德还是伤害了他,她最后和一个叫埃米尔的人私奔了。

  菲利普万念俱灰,但是他开始慢慢恢复,开始全心铺在学习上,并且通过了自己曾经不及格的三个科目。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诺拉,一个善良、宽厚的女孩,诺拉带给菲利普的温暖逐渐治愈了菲利普,菲利普又重新获得了平静和愉悦。

  好景不长,米尔德里德又突然出现在了菲利普的生活里。原来埃米尔根本没有娶她的意愿,听说她怀孕了并丢下她跑了。米尔德里德挺着个大肚子实在走投无路,又来找菲利普。菲利普看到米尔德里德,之前所有的感情又一次涌向他的心头。他把米尔德里德安顿在自己住所,悉心照顾她,甚至与诺拉断了联系。

  在这期间,菲利普负责了米尔德里德所有的开销,说实话,读到这里,我自己都非常气愤,我咒骂菲利普的傻气,咒骂米尔德里德的贪得无厌,但是善良的菲利普一直照顾到米尔德里德生产完,直到身体的恢复。

  米尔德里德身体恢复以后,菲利普开始想和米尔德里德过日子。可是米尔德里德又和菲利普的朋友格里菲斯——一个英俊潇洒却风流倜傥的医学生,好上了!!我真的觉得这女的好不要脸,但是最让我气愤的是,因为他俩没钱,菲利普又一心想让米尔德里德回到自己身边,为了让米尔德里德看清格里菲斯的真面目,菲利普花钱让他俩去巴黎度假,哎,读到这里,我真的好心疼菲利普。

  原本以为,米尔德里德能够认清格里菲斯的真面目之后回到菲利普身边,可是令人心碎的是,米尔德里德又一次不辞而别,消失了。

  菲利普接受了这一结果,他后来去找诺拉道歉,却发现诺拉已经要再婚了。菲利普决心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冬季学期一开始,他成了门诊医师的助理。由此他认识了一位待他非常和善的人——索普阿西尔尼和他的一家。

  这之后,菲利普的生活了又发生了几件事,克朗肖死了。米尔德里德又来找他了。

  但是菲利普已经不爱米尔德里德了,他的善良又一次使他屈服了。他为走投无路的米尔德里德提供了住所,并让她成为他的帮佣,菲利普一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但是由于米尔德里德和她的孩子,菲利普的生活开销日益增大,菲利普一边担心着钱,可是一边又不忍心让米尔德里德陷入困境。

  米尔德里德是在做妓女的时候被菲利普发现的,米尔德里德一直以为菲利普还像以前那样爱着她,试图勾引菲利普,但是菲利普却不吃这一套,这让米尔德里德恼羞成怒,在一次争吵以后,米尔德里德撕毁了菲利普公寓里所有的东西,带着孩子绝尘而去。

  菲利普发现这一切以后,他很难过,同时因为炒股使他负债累累,他陷入了人生中最最窘迫的日子。

  他睡在大街上,因为拖欠房租,他不敢回出租房,他吃不上饭,他开始变卖自己的东西,但仍然入不敷出,更让他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伯父也不肯把钱借给他,贫穷与饥饿一点一点地吞噬着菲利普,他没办法,只能从医学院退学了。

  这时,阿西尔尼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把菲利普接到家里,并给菲利普介绍了一份工作——商场指引员。

  菲利普非常痛恨这份工作,但是为了填饱肚子,他没有办法,另一方面,他盼望着他伯父能够离世,这样他就能拿到遗产重回医学院了。

  因为学习过艺术,菲利普在商场里慢慢崭露头角,他开始给客人设计服装。因为他超高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他的设计很受欢迎,但是他知道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又遇到了米尔德里德。她的孩子死了,书里并没有介绍她的孩子是怎么死的,但是想想也知道。米尔德里德又开始重操旧业了,菲利普看到米尔德里德这样作践自己,他斥责她,但却无济于事,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她。

  在此期间,海沃德死了。菲利普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没有意义。生命就是一张大画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画法。菲利普一直以为幸福才是判断生命的标准,但是后来他发现不是,生命毫无意义,每个人只是在自己的生命画卷上编织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幸福跟痛苦一样的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罢了。”

  在此期间,菲利普的伯父过世了,菲利普得到了一份遗产,于是他立刻辞去了自己在商场里的工作,重新回到了医学院。

  回到医学院以后,菲利普用心学习,很快就拿到了医生从业资格。

  不久,菲利普被派到多塞特郡做临时助理,却意外得到了脾气古怪的索斯医生的青睐。在菲利普临走前,索斯医生提议让菲利普留下来一起和他开医院,菲利普因为自己要去云游世界的雄心,拒绝了索斯医生的提议。

  菲利普结束完临时助理的工作以后,和阿西尔尼一家人去了他们的老家采啤酒花。

  在这里,他和阿西尔尼的大女儿萨莉恋爱了!

  度假回来以后,菲利普继续和萨莉见面,不久萨莉告诉菲利普可能有情况,菲利普一开始感到非常恐慌,因为他还有好多云游世界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仔细思考以后,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内心诉求,他希望萨莉能生下孩子和他在一起。

  当萨莉告诉他,并没有什么情况时,原本以为自己会开心的菲利普却感觉不开心,他向萨莉求婚,他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最让我感动的是萨莉,当萨莉坦白没有情况时,她以为菲利普会很高兴,但是菲利普说:“我不确定。”当菲利普向她求婚时,萨莉说:“我不该成为你的累赘。”

  因为萨莉知道菲利普关于旅游的梦想,哎,萨莉真的好爱菲利普,菲利普又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于是他俩幸福地在一起啦!

  我终于写完了整本书的来龙去脉,真的感觉好值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只是为了编织出自己的人生图案,而每一段的经历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图案变得更加丰富一点!

  “在这世上,最为珍贵是寻常。人人生来便带着瑕疵,或是身体,或是灵魂。”菲利普人生中遇到的糟心事,也许有一天我自己也会遇到,“菲利普原谅了格里菲斯的背叛,原谅了米尔德里德的铁石心肠。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是无能为力啊。唯一合理的做法只有接受人心之善,宽容人性之恶!”希望自己以后遇到糟心事,也能这样想,看开些,与人为善。

  我觉得菲利普身上有几个特性让我很着迷。首先,菲利普非常善良,从他对米尔德里德就可以看出来,他这种善良我恐怕是做不到的。其次,菲利普能够勇敢地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他一次次地尝试,听从自己的内心,尽管有失败,他也心服口服,因为他至少尝试过了,可是反观我们自己,在中国,我总有一种不敢做错路的感觉,因为从大学毕业出来,你必须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然后是结婚生子,错了一步就会晚了,到时候社会以及家人给你的压力可想而知。我真羡慕菲利普的经历,羡慕他的勇敢。最后,菲利普很懂得思考和自我剖析,如果没有思考和剖析,他也不会一次次认清自己自己要走的路,不会一次次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尝试,因为思考让他更加明晰了自己要走的人生方向。

  《人生的枷锁》,题目取得很好,据说一开始并不是这个题目,对于菲利普来说,人生的枷锁有宗教,有情欲,最后是爱情,他一次次地让自己摆脱了枷锁,最后一次,书中并没有提及,但是我想菲利普也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去摆脱这个枷锁,就像《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这三本书本质上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菲利普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读完我感觉好开心,我祝福菲利普,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突破人生的重重障碍,找到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二):人生的格局的启示

  陈大师力荐的一本书,看了大约一个星期才看完,厚厚的一本。很久没有这么去看一本外国小说了。

  第一次接触毛姆,这个有点陌生的英国人。《人生的枷锁》这一标题很有深度的样子,本来以为文风可能是阴沉的笔调述说着人生的各种不平。然而,让我有点意外的是,毛姆的文风很可爱,娓娓道来,并不装腔作势。

  通过对于主人公菲利普从孩童时代到成年这一阶段的述说,将一个人的心理及尽可能真切的人生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

  菲利普不算是一个完全健全的人,因为他跛足。然而,这一点并没有把他跟读者的距离拉开,因为,是的谁不认为自己有别人所没有的缺陷呢。这种缺陷让你自卑,从而自尊心强烈,你刚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你终于盯着你的这个缺陷时,你觉得你身上没有一点是好的了,慢慢地通过各种行动去掩饰它,越掩饰,你对它越在意。时间慢慢地流逝,终于你不再注意到你曾经为之流泪的那个缺陷了,这时,不只是因为周围的人更加友善成熟了,而是因为你发觉了自己有着更多的值得去忧虑的所缺乏的东西。

  菲利普的童年里跛足是他的硬伤,他祈祷上帝能改变这一事实,从而用着他万分的虔诚冬日里跪在地板上祷告。然后,他失败了,之后,他放弃了上帝。人的信仰就是这么一回事,它只是你为了平衡心理而需要的一种精神寄托,若它能让你心里充满希望和感恩,让你平静,那么它则是你忠实的信仰。若它背叛你,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么你会选择放弃。

  他的价值观就是因为自己的缺陷的无法消除而改变,成长于牧师家庭却不信教,多少还是有些新奇的,不能不说,在这里他就像读者展示了他的勇气。

  而后,他进学校,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模式并没有让他满足,最后他选择退学。也许这就是欧洲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再怎么说,自己提出退学的学生在中国也算是牛人了,能有这样的勇气来选择与众人不同的路。当然,从小说背景里可知,那时的英国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是有其他多种教育模式的。菲利普选择了去巴黎学画。是的,一个很大的转变,在我看来。两年的学画生涯在最后看来似乎是让人失望的。除了对巴黎更为熟悉,对于以后迫于生计之后打工懂一点服装设计以及认识了两三个好友之外,这三年似乎就没剩下什么了。他决定放弃学画的契机是因为一个女同学的自杀,这个一直勤奋而自恃颇高的女子也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到巴黎,穷困潦倒却坚持着学习,不可谓不刻苦,不励志,但是她的画就是毫无价值,毫无进步。这种付出与得到之间的不匹配让人感到绝望。她最后选择了死亡,也许这种面对死亡才让菲利普更加清醒地看清楚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既然知道了前路渺邈,并且对于前路毫无期待,那么为什么一定要一条道走下去呢?于是他再次放弃了学画,回到老家。然后慢慢开始重操父亲的职业,开始学医。

  学医的这一段生涯伴随着他的爱情的到来。他有一个让人恶心的初恋故事。喜欢上一个自己都鄙薄的女人,为她俯首帖耳。这种明知不应该的迷恋也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吧?知道自己的沦落是不好的,是自己讨厌的,然而仍旧糟蹋自己的身体,仍旧看着时光一秒一秒过去而毫无动作。然而,一切都会有一个结局。最后,他终于摆脱了自己的这种病态的迷恋,走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选择一个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正经姑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类似于童话的结局,最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对于人生的意义的探索也是文中一个重要线索。他从一个职业规划到另一个职业,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的厌弃。他留着诗人朋友留给他的毯子,最后得出了生活本来没有意义这一结论。这个结论并不新鲜,尤其是在21世纪种种到处充斥着大量信息的社会,然后跟随者主人公一路走来,到处奔走,最后却得出如此答案,还是有些心里发凉。是呀,多麽想得到一个明确的让人信服而从此膜拜着过完一生的信念,然后毛姆嘲笑着告诉你,别做梦了,你们这些懦夫,不服气自己去找寻吧。

  菲利普不是一个传统思想的禁锢着,他不信上帝,他跟随自己的内心,但是,他最后还是落入尘世,得出了平常人的生活就是人生的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这一结论,然后就自己幸福地去生活了,留下一串失落给读者。

  是的,至少我是失落的。如同那些跟着阿甘不停地跑的人,看着他突然莫名地停下来,我不知所措。

  毛姆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故事精彩而寓意丰富,是个惹人爱的老头吧。

  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三):对于这本书,我只有阅读笔记

  第十三章,描述了菲利普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求学经历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似乎都是他认识世界的契机,他象海绵一般地吸纳着社会投向他的一切,这当中,他产生过激情、获得过勇气,也产生过疑惑、不时陷入困顿,他不断在矛盾中挣扎,但并不愿意向现实妥协,这是一段思想、个性、意识醒觉的过程。

  第二十一章,自以为羽翼已丰的菲利普决定自己选择命运,他以为看透了现实的矛盾和虚伪,想离开记满心酸史的中学,去德国开辟新天地。他并不知道新天地意味着什么,只是因为希望自己选择而做出的选择。而当他在百般争取后终于得到了校长的让步之后,望着那广阔的一方和自己即将舍去的所有,那一瞬间,他似乎又有了新的意识。跨出的一步是赌气还是勇气呢?在这一段的最末处,有一段心理描写,让我不知不觉中有很多的共鸣。是的,小说里的情节和现实中若干的场景那么相似,让人沉甸甸的自由选择。

  第二十八章,偶然间,又或许,这就是必然。菲利普感受到有什么东西从他的脑海中分离。他开始思索,宗教是否就是信仰?信仰到底是什么?主宰我们思想的,是人的认识,还是万能的神灵?在是与非无法判断的时候,让人做出选择的,是本能的感受,而对认识的深入理解,是坚定的内心。

  第二十九章,真的世界,因为被更多的了解而逐渐呈现出让人失望的而目。对年轻人而言,生活是场不断幻灭的遭遇,想要把人生之路走得长远,唯有学会接受现实的残酷并与之周旋。

  第三十二章,离开了海德堡的菲利普回到了英国,回到了伯父伯母的家。看到抚养自己长大的两个长辈已显露出了老态隆钟的模样,曾经可以左右自己人生的人,因为时间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菲利普为伯母对自己流露出舐犊情深而感动不已,在外游历多年积攒的阅历和人生体会,尽管称不上已经长大成人,但是,此时用来体会亲情、关爱已是绰绰有余。

  第四十五章,其实从三十二章之后,菲利普的人生已经在不断地扬起长长短短的抛物线。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乏味的伦敦办事员生涯之后,他又一次打开了自己,带着决然的心态,试图以优雅的孤度滑入巴黎的艺术圈,为自己开启追求艺术的新篇章。试想一下,之前的所有那些长长短短的章节里就包含着这个从小生活在牧师家庭的循规蹈矩的青年,如何一步步地脱离了理所当然的生活。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思考在于,到底是生活启发了自由意志,还是脑海里原本就潜藏着自由意志对生活的呼应和选择呢?菲利普每一次站到新的地标之前,都有过一段坚定的放弃。可若说完全是自发的意志,又不尽然。环境、周边的人或事,又或是看似毫无交集的,事实上这之前每一件掠过眼前的事、每一句拂过耳畔的话语、甚至某本书的影响,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事人。最细微的改变不在于当即的言行、举止,而是让人变得更为坚定。尽管对于进入了第45章的他来说,目前仍然并不清楚,巴黎是否能寻到未来,但是,在这个追寻的过程里,他毫不犹豫。而在这之前,他都会在意识到没有希望的在第一时间便选择放弃,放弃明显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尽管它们可以确保温饱、可以确保稳定。对他来说,将来是什么,考量的并不是获得多少,而在于,将来一定不会继续昨日的“苟延残喘”。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将写出一个人的完整一生,但是,它已经展示给我无数充满挑战的未知,很丰富。

  至第五十三章,从满怀憧憬和激情的少年到思索人生意义的青年,这其实是一段人生的必经之路,而这个过程又时常会与被“离经叛道”“叛逆”这些词归类定义的一系列对社会试探触摸的行为交集。当事人出于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也出于对迷惘未来的展望,不断地让自己热血一把。毫无疑问,在巴黎学画的这段日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浪漫,甚至是清苦的。当然小说中并没有就菲利普如何苦学画艺多加描述,也没有就菲利普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展开故事,它把视角投入了一个个在菲利普身边出现的人物,那些个在艺术圣殿里求索的男男女女,年轻的、老迈的,有才情的、混沌的,各色带着不同个性特征、生活痕迹的人的逐一登场,腌赞、浑噩又执著,菲利普不断接收到既矛盾又鲜明的讯息,才情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追求画家的境界又意味着什么。两年并不景气的学画生涯,他意识到,能学的只是技巧,而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来自源于内心的。而当他看清了缺乏天赋的自己那誓不罢休的意志只是在纯粹的虚掷光阴之后,他在停滞不前的画作前抬起了头,对自己作了一番剖析之后,承认了自身的局限。从这段阅历的人生瞬间里吸取了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采取果断行动,并做好承担其后果的决心。而这之后,面对伯父的指责,他道出了每个青年都曾在心底里嚼过的那句话:“一个人与其在别人指点下规规矩矩行事,还不如让他自己去闯闯,出点差错,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反正我已放荡过一阵子。现在我也就不反对找个职业安顿下来。”

  第五十九章,年轻的菲利普恋爱了。在赴伦敦学习医术的这段时间里,一次餐馆际遇,是虚荣心还是不甘被轻视的那股子劲儿,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自己看不起的人。而即便这对象是如何的俗不可耐,却又让人把握不住,甚至不时还要受其欺侮,这万般的不是滋味使他觉得自己既可笑又可悲。而这人儿却不领情,也不准备好好地接受菲利普的追求(是有自知之名还是女人的手段呢),在她接受那个德国人约会的那晚,守候着的菲利普由于负气太盛而说了绝情的话,这似乎成了让他远离爱情的一剂猛药。在一段时间里,尽管菲利普内心遍体淋伤,可到底还是有一股骨气在支持着他离开。在时间发挥愈合剂作用的这段时间里,爱情的伤口开始变小,虽然时不时还是会有点疼痛,可到头来还是能控制了。却又因为考试的失利,菲利普又一次跑回去甘当起爱情的奴隶来。

  第八十一章,学医的生涯因为爱情带来的冲撞,反而成了心灵的港湾。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对一个青年人来讲,是件稀罕事儿,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尽管菲利普并没有在他繁忙的爱情生活中挤出更多的时间,可偶而几次的避风经历,也让他顺利地在几年之后获得了肋理医师的称号。为病患诊治疾病说起来是件繁重又辛苦的活儿,而在艺术家的眼里看出来却是风雅得紧的活计。把枯燥的工作与对人性的品鉴挂起钓来,绝对是件与人与已都有益的事儿。可见,多种经历虽然不见得能给当下的生活镀金,却多少总会让日后受些益。不得不说,毛姆实在是个伟大的作家,他怎么能在一部小说里,既描写生活、又刻画思想、还不断地引申话题,探讨艺术和哲学的呢?

  第八十五章,肖克朗的离世,让菲利普又一次直面了死亡给他来带的震撼。对待死亡,心头不可抑制的那种恐惧感让菲利普又一次意识到,人非但无法左右自己的情感,甚至,还会被它控制住而陷入最无力的状态。再回过头来看人的际遇,不得不说它真是奇妙。你可能因为内心的一时波澜而摊个上让自己接连倒霉的“债主”,也可能在下一秒里遇到一生的益友。从菲利普意识到自己对米尔德丽德一片痴心开始,他就陷入了一个“偿还”不尽的深渊,为此付出的不止是折成英镑的代价,还有伤神伤心的损耗。菲利普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从他一如既往地对待这个不断伤害自己的女人就可看出他的善良。就算是看透了她的本来面目,也洞悉了她的落魄现实,可仍然把她当成一个敬重的人,尽力地伸手助她脱离困境,助她养育自己及孩子。菲利普的善行在米尔德丽德身上并没有得到回报,相反还得不断遭受恶毒的攻击和伤害。在阅读的当中,我十分想不通,为什么菲利普始终不放弃对这个无望灵魂的拯救。而后我猜想,让他放不下的是应该是当初自己的那一片赤诚的真心吧。

  第八十六章,认识阿特尔涅,使菲利普看到了善良的存在。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渴望过生命中会出现这样的朋友。能完全地打开心灵,打开自己的家庭,接纳并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作为朋友,他没有任何要求,不在意你的地位和处境,也从未想过要求回报。因为投缘而走近、因为相知而靠近的朋友,非常纯粹的友谊。得益于阿特尔涅的无私,使得菲利普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变故(战争导致投资失利而引发的)之后,在最容易放弃意志的时候,得到了生存的力量和机会。虽说人生注定会有起伏,可菲利普面对的这场考验还真的接近了极致。之前一直处于生活的顺境里,菲利普不管做出了何等的人生选择,他都是能保有体面的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在这场考验里,他失去了一切。当一个人没钱的时候,理想就象一个笑话。没钱,再优雅的人也得过着躲避房东的生活。没钱时甚至不敢面对自己的饥饿。没了钱,与朋友交往成了揭露人性的考验。如果不是阿特尔涅的帮助,在得不到伯父经济支援的背景下,已经骨瘦如柴了的菲利普还能靠他的意志坚持几天?一天?两天?我怀疑不愿放弃最后一口骨气的他是不是就此走向轻生的路。显然,这并非不可能,之前他已经在脑海里不止一次闪过这样的念头了,被逼到角落寻不到生机的时刻,解脱之念似乎是一剂灵药般有着魅惑力。

  第一百章,尽管当一个薪水只有几先令的营业员是个太微弱的生机,可到底让菲利普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在正视了自己面对的境遇之后,菲律普调整了心态,认认真真地对待他面前唯一的这条路。可贫穷就象一种深入骨髓的疾病,它引发的症状是理智所不足以制衡的。对金钱的渴望正在扭曲一个善良的灵魂,让他变得贪婪、卑贱。菲利普开始急切地盼着伯父逝去。他需要钱,非常需要钱。

  第一百零四章,平静地对待当下的落魄生活,菲利普为自己做的是祈求一个也许可以随时实现的希望(得到遗产),抱着这个希望他似乎看到了重回医学院的可能性,因而,可以在不让自己过于失望的前提下“忍辱负重”。菲利普的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慢慢得到体现,他的审美以及绘画能力使自己意外获得一个相对较为“前途”的岗位。一次和劳森的偶遇,菲利普得知了海格沃的死讯。好友的死去对一个生活正陷入人生谷底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而对生与死的思考,对活着的意义的思索却又意外地让菲利普意识到一个真谛,如果说生活本就是件毫无意义的事,那么死也是毫无价值的事。之前一味地用幸福的标尺来衡量生活使他陷入了死角,而今,他发现可以用不同的标尺来衡量,幸福可以和痛苦一样都是超然度外的。这个发现使菲利普顿时获得了力量,他意识到,生活的种种意外和不测只不过是使生活格局更为多样而已。这一段使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见东西?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见到光明。”

  第一百零七章,肌体衰败的威胁引发死亡联想,这桩让老人最最恐惧的事情终于在菲利普伯父身上显现,接到这个通知,菲利普带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回到了家乡。这两章里,更多的是充斥着垂死老人对自己的无限放大,整个世界只剩自己的命和钱了。把老人的自私细节放大,即便是一辈子为宗教布道讲经的牧师,在垂死之时他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老人,一样的惧怕死亡,一样的不堪病痛折磨。菲利普并非那种贪图家财的败家子,只是,对陷入生活绝境的他来说,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此,只有一笔额外的财产才能将他送回生活原来的那个轨道,那个充满美妙前景的轨道。私心里菲利普不止一次在期盼着伯父早日逝去,因为他已经深知,除了这一个途径之外,伯父是绝不会向他伸出援手的。可面对那个衰败的身躯,菲利普除了忿忿抱怨之外,做不出十恶不郝的事。

  第一百十一章,病入膏肓的伯父在寿终正寝的那一刻获得了救世主的膏血,神色安然地屈从了命运的安排。菲利普也从这位老人的身后获得了他盼望已久的东西,一笔财产,而后,回到了医学院重新开启人生之旅。经历了生活的历练,菲利普已经能坦然面对人世间的爱恨疾苦,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精神抖擞地准备大干一番。

  第一百十六章。圣路加医院的最后一年苦读,菲利普在辛苦的实践里收获了对来之不易的现有生活的满足。诚然,做医生还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保证,可菲利普的苦难经历使他不能忘却低下阶层的不易,这就使得他在行事中更懂得体贴和富有人情。毕业后,菲利普去了法恩利给索思大夫当一个月的助手。这个传说中难缠的医生其实只是一个对待工作较为认真的人而已,所谓的苛责只是缘于那些助手的浮躁和华而不实的作风。菲利普以其待人真诚的本性,以及对贫民体已的行事赢得了病人们和索思大夫的信任。可菲利普为了实现自己先前设想的那一系追求而推掉了索思大夫用丰厚待遇留任的请求。明天是什么?对经历过沉浮挣扎的菲利普来说,他特别珍惜保有选择的这个机会,对他来说,明天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无数个可能。也许是一段旅途,也许在一个新的职位上。一切的明天都将在追求中实现,故而,他暂时不愿意为垂手可得的现在而逗留。

  第一百十八章至终。和阿特尔涅全家在达费尔内采蛇麻子的这一段生活是让菲利普又一次站在人生转折点上的经历。被阿特尔涅家庭的暖意融融和轻松氛围所包围,也受乡间生活的随意而安和静谧所启发,菲利普渐渐感受到了自己一直被扬溢着少女萌动的真爱和对家庭母性关爱的莎莉吸引着,他对日渐冒出心头的这份情感从诧异到做出抑制不住的行为。爱情就这样又一次回到了菲利普的生命里,只不过,有过以前的冒险经历,这一次,虽然菲利普确认了自己的情感,却不敢轻易对未来下定论,只得局促不安地小心试探。当他亲耳听到了莎莉,这个勇敢女孩心腔里的那股交织着柔情蜜意、母爱、亲情、仁爱的情感,这让菲利普更为感激、爱慕,又敬畏。这一步,是进,还是退?这个选择就象攸关着全局的最后那一小块拼板。是往前一步追求曾经设计规划的未来,还是向感情之下的障碍投降?对未来的各种勾勒在菲利普的脑海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冲突,但他终于意识到,只有莎莉,才能使他激情满怀的心灵得到安宁。就这样,这个青年,将他所有的远大理想变成了结婚礼物,把平凡的生活常景定格成下半辈子的画面,也领悟到了,凡此种种的正常事物才是人世间最最珍贵的东西。作者以上帝临终前的遗训作为全文的终结: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而我却以为,此时的菲利普,只不过是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桎梏而已。只要活着,一切都是开始。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四):欲壑难填的人生、支离破碎的世界——《人生的枷锁》

  在我小时候,每逢夏日中午,人们总喜欢在树荫下午睡。阳光透过树叶,形成一个个小的斑点,落在地上。风阵阵吹过,像是要驱散树木的阴影,好让那些斑点连结成一片。夏天的阳光似乎总是这么肆无忌惮,不肯停歇地展现着它炽热的威力。

  我就读的那所小学,操场前有一小池塘,寒冬光临的早晨,铺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冰。每到中午,就被我们砸得支离破碎,漂浮在水里,随着水波聚聚散散。夜幕降临,它们又齐心协力聚集在一起,日复一日,愚蠢又固执。

  这个世界支离破碎。美丽的蝴蝶嗅不到腊梅的芬芳; 皑皑的白雪驱赶着远去的候鸟;即便都是鸭子,也会有那么些丑的离奇。

  人生的枷锁,或者说不自由,却不是源于世界的支离破碎,而是人总想把这支离破碎拼凑成一个整体。一个有序、系统的整体。

  从个人方面讲,这种不自由,源自我们总想成为我们自认为完美的那个自己。(当然,我不反对人追求更出色的自己。出色和完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跛子,他意识到这种不完美,可越是向上帝祷告越是煎熬。

  他抛弃了上帝,独自逃离。试图从艺术、文学和哲学找到平衡。他羡慕他人的满腹珠玑、嫉妒他人的口若悬河。

  绘画天赋的缺失又一次让他痛恨自己。

  情人的刻毒与背叛(准确说是冷漠) 让他怒火中烧。

  伯父的薄情寡义、时局的动荡不安,在一无所有中,却找回了自己,收获了爱情与生活。

  于是他安静地走出他华丽的迷梦。

  自由随着海风、随着渔歌扑面而来。

  从社会方面讲,社会本身就意味不自由,无论社会是怎样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每天经历着各种荒诞。

  那么我们又如何获得自由?

  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度,裘丽娅通过顺从的抗议获得她的自由;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则表明,荒谬是不可消除也无需消除的,不断反抗和活在当下,就是幸福,就是自由。

  由此,自由与社会和世界无关。

  关于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我想,这就是最大的自由吧。

  PS:毛姆在这本《人生的枷锁》中的自我剖析、对爱情(或情欲)、以及各类的人分析,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堪称完美(虽然我个人不大喜欢这个词)。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五):越过山丘,还是山

  毛姆说,他花了三十年才收集到写《人生的枷锁》所需的素材。读完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足以发现他所言非虚,不历生活,他也无法在书中写禁锢人生的这一道道枷锁。

  打个比方的话,这也是一部《奥德赛》,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残疾,又自幼失怙,他如一叶孤舟,在人生的漩流中,寻找着生活的要义。

  菲利普少年时在寄宿学校生活,信仰宗教后又逃离宗教;赴德国留学,打开了眼界,后又觉得生活远不止此;他从伦敦会计师事务所辞职跑去巴黎学画,却发现自己的艺术天赋远远不够;在爱情上,他也屡次遭遇不幸、伤害和侮辱。

  这是他跌宕不安的旅程——进入新的世界,发现身处枷锁,挣脱,复又身陷新的枷锁。

  捆缚菲利普的是哪些枷锁,可以作出不同的解答——生理的缺陷、盲目的信仰、扭曲的虚荣、艺术的妄想、纠缠的情欲……

  我想,我们之所以会被这样一个苦寻生活理想的故事打动,在于它的足够坦率和真诚,在菲利普动荡的精神中,也有我们为之不安的困境——宗教不能带来安宁,没有足够的禀赋登上艺术的殿堂,远方的世界也有生活被撕扯的裂口,渴望幸福却被爱情之火苦苦灼烧。

  我是在经历一段感情的覆灭之时读的这本书。读到菲利普在德国求学和在巴黎学画的篇章,在不少地方都能共情,刺激心里相似的情绪和记忆。在少年和青年时光,我也和菲利普一样,有过对一切新鲜热情,一骨脑儿接受新知,激情多于理性,急切渴求文艺和思想的时候。也曾遵循着别人通过嘴说手写向他灌输的理想行事,而不是依从自己的心愿行事的。也曾受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受真心想做的事情左右。也曾莽撞地陷进牢笼里,在荆棘中寻找出口。

  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也将遭遇菲利普遭遇过的其他困境。

  生活的真相在等待着每个人。

  总体上,我觉得这是一本启发人思考何为生活的幸福的书。

  在幸福的定义里,必有一个自由的维度,而与自由相伴的,必有秩序。由此考虑,我想,人生就是会存在一个个枷锁。

  此书结尾,菲利普最终决定放弃出海远行的计划,而要拥抱妻子、家庭和爱情,他告诉自己”屈从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

  但这真的会是这个苦行僧心灵苦旅的终点吗?家庭生活会是又一个枷锁吗?

  在巴黎游荡了一生的克朗肖在死前将一个地毯送给菲利普,告诉他,地毯里有人生的意义。

  后来,菲利普快饿死的时候,躺在街边的长椅上说:人生,它本来就没有意义,和这条地毯一样,没有意义。

  人生之苦,也许就是要赋予人生以意义。也许这才是人生最重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六):这世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列2015年的书单,虽然我这一年里也在兹兹不倦地读书,不过作为一个“老大补名著”的人,我的“书单”是羞于拿出手的。在脑子里把这一年里看过的书过了一遍,只有一本是我特别想要郑重地拿出来说说感想的,那就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

  忘了是哪位大神的名言,阅读就是在书里寻找自己的碎片,那么,迄今为止《人生的枷锁》是我找到自己的碎片最多的一本书。更为巧合的是,我找到的碎片正好是自己现今的样子。读这本书的过程,像对照着一面破碎的镜子,看着自己的影子拼图一样呈现,觉得既诡异又心酸。

  本来写了两大段谈菲利普的跛脚和爱情,这是套在他身上最沉重的两个枷锁,写完又删掉了。我也有这样的枷锁,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虽然大抵也看开了,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我知道终有一日我将从中脱身而出,享受宝贵的自由,我直觉离那一天已经不远,我期待那天能够坦然平静地谈起它们,而眼下,只能沉默以对。

  那么,唯一可谈的只有理想了。菲利普的理想是环游世界,为此,他选择学医。他是在经历若干波折浪费了无数金钱以后才想到学医的,对于这项工作,他谈不上多么喜欢,或者多么擅长,但是他知道,它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一旦拿到医生执照,他就可以拎着一个药箱行走世界。

  菲利普是勇敢而果决的,虽然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兴趣和志向所在,但是他起码在每一次抛弃自己所不要的东西时从不拖泥带水,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当你能够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地位尊崇的牧师时,你绝不会选择去德国毫无前景地留学,当你沉浸在艺术之都巴黎的浪漫怀抱里未来可能成为传世画家时,你绝不会愿意回到家里去当个苦逼医学生,而他都做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尝试多种职业的可能,有的是因为资本,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完美结合的人寥寥无几,不幸的我也在这条路上苦苦挣扎着。人到中年我才确信写字大概是我这辈子唯一一件自己喜欢并且做得还不错的事情,然而,以我的修为和功力,无法凭这件事情养活自己。我需要像菲利普那样去学上一门在这个时代里能够赚到生活费的技能,然后支撑写字这个理想。所以,2016年我打算学一门手艺,希望能够学有所成。

  菲利普虽然算是出身上层社会,但他的人生无疑是贫乏的,父母早逝,伯父又冷漠,除了伯母,很少有人给他亲情的抚慰,求学求职几度曲折,爱情之路更是坎坷不平。他为了摆脱贫乏作出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去学艺术,读很多书,企图周游世界,但是这些并没有一点意义。如果不是伯父的死使他得到一笔遗产,他的人生无疑将宣告完蛋,在伯父行将就木的几年里,这个对人一向善良仗义的青年天天盼望着得到伯父的死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明白,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比不上一笔钱来得管用——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如果是在早几年,这本书我应该是看不下去的。冗长细碎的平淡情节,喋喋不休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身上既没有什么美好耀眼的光芒,又缺乏跌宕起伏的经历,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将其奉为经典。

  如果是过几年再来看的话,也许我又会嫌它过于郑重其事了。愚蠢的人类啊,不就那么点儿道理嘛,谁会不懂?值得洋洋洒洒写上那么多字翻来覆去地阐述吗?

  我庆幸在最合适的年纪读到了它,完全无障碍地与人物平行前进,与他一同抵达终点。

  看过书的朋友们都知道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是无意义的”,这恰巧也是我多年以来思考最多的一个主题。然而,“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当然不是英雄,也不想做英雄,但是我同意菲利普在历遍沧桑以后所作的选择。是的,人生无意义,所以,你应当专心专意使自己好过。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七):请让我赞美你美丽的笨拙

  其实在这里要谢谢一个与我相识不久,但是使我受益良多的老伙伴,他有一个感情稳定的加拿大女友,翻译过几本卖不出去的书,有一些闪闪发亮的好梦想。他告诉我:“有时候不要读那些聪明人的书,去读一些笨的。”

  这话最初在我眼里很像一句笑话,我从小在别人“聪明、有灵气”的赞美声中长大,自然而然地觉得聪明是理所当然的好事情,我学东西快,模仿能力强,14岁的时候看了一篇钱钟书的散文,就不知天高地厚模仿钱钟书的口吻写作文,让语文老师惊叹不已,以为自己发现了文学奇才,把六百字的文章在全校传阅。我心理很得意,也很满足,觉得自己聪明的卓尔不群。我思路分明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也是一种聪明,让我在同龄人中能站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姿势。于是我对周围那些笨拙的人有着不加掩饰的鄙视,当他们三句话没办法让我集中注意力,我就会无情的画个叉,把这个人放进“拒绝交往”的名单。

  也因为这样,我过了很多年自视甚高,其实傻逼透顶的日子。我把鼻孔都仰到了天上然后做出冷眼旁观的表情去观察周围的每一个人,自觉看透了他们所有人或者美好或者丑恶的小心思,并为此洋洋得意沾沾自喜。

  真是一段傻气十足的光景。

  再后来,读一些书,遇一些人,爱一些人,又恨一些人,被一些人骗,有时候也骗一些人,渐渐明白了,所谓聪明和灵气,都是从里往外冒的东西,从你的脑袋顶上,冒一点就被别人看的清清楚楚,冒得多,就头重脚轻地过上了这种傻气透顶的生活。

  人生需要沉得住气的气质,学会把好看的风景藏进肚子里,身子重了,脚步就踏实,离土地近了。才能看见草是怎么长的,花是怎么开的,一支支,一朵朵,大生命就在里头。

  没人是生下来就会展翅飞的,飞得高的,都先得学会趴在地上蓄力。可惜早些年我一直没明白,一厢情愿地觉得自己是少数派,是展开翅膀就能入云的那种人。就像故事里的菲利普。但是也好,人不经历一次自视甚高,是不会深入骨髓地意识到自己的卑劣和渺小的。那么深入骨髓地意识到自己的卑劣和渺小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学会中庸了。

   从前我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哲学,跟我这种一腔热血的人是不搭调的。我渴望去破坏以及重造,不愿意钉在原地看云卷云舒,觉得没意思,也没有使劲儿的空间。直到最近才发现,其实中庸是最费力气的。你先得学会狂烈的爱,再学会狂烈的恨,然后再学会大而化之的平和。

  走过最好的梦想和最痛苦的绝望之后,你就知道,这世界上自有一种平衡,好对应坏,善对应恶,聪明逼对应傻逼。他们两两相对的存在着,失去一个,另一个就得死。你选哪个呢?你哪个都选不了,你选选一个,其实就选了两个。你是其中一个,你就是两个。

  这个道理一点都不玄妙,是最简单的那种,就是欲望在脑袋上,真理在泥土里,你在中间,你一味向上会被火烧成灰,你一味向下会被土埋成白骨。老老实实的站在中间,你就是个人。

  顺便说一下,这是毛姆所有小说里,写的最诚恳最动人的一部。没有之一。我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读过这本,毛姆的其他书,不用读了。毛姆其他的书都是用脑子写的,这本书用心。措辞着句比其他远远少了些跃动和幽默感,但是那种带着跛足一般的踽踽独行的认真与笨拙,异常美丽,非常感人。

  文艺女青年在通勤路上写书评 · 爱第几发第他妈几发 @北苑路(迟到的危险也不能阻止我文艺的心)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八):锁住内心的,不是枷锁,而是内心本身。。。

  菲利普的童年不幸福,但绝不算苦难。天生残疾、幼年丧失父母。虽然寄亲戚篱下,伯父对他一般,但是伯母爱他如子。并且怎么说他都有一笔小小的遗产。同许多同时代的主人公相比,算是无比幸运的了。但他并没有感到快乐,在他自己的意识中,他的童年,乃至青年时期,都是痛苦的。他认为这痛苦缘于始终束缚着他的,人生的枷锁。

  菲利普一切性格的基础,应该基于对自己残疾的介怀。他认为这是屈辱。“他突然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带着欢愉的心情来承受这种屈辱,于是,菲利普瘸着腿,一步一步走向圣坛,他的身影在大教堂气势巍然的拱顶下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他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残疾作为一份祭品,奉献给怜爱她的上帝”(P80)、“菲利浦检查着那孩子的跛足,并用手轻轻的抚摸着。他不理解这孩子为什么一点也不感到羞耻,而这种羞耻感却无时无刻不是沉重的压在自己的心上”(P528)。他始终是个自卑敏感的人,因为很客观的一个事实是:论外在,他比不过别人。

  这个“客观的外在”,即是表象。这表象,不光是他的跛足,还有色欲。他的第一个情人威尔金斯小姐、之后“深爱”的米尔德里德、像母亲般对他的诺拉,他对于她们的一切情感,皆因色欲。很多人会把他对米尔德里德的感情说成是爱情,但我觉得这是对爱情的贬低。这种完全没有精神共鸣的、纯粹基于美色的情感,怎么可以被称为爱情?其实连菲利普自己也知道这是什么情感,“他的痛苦乃在于肉欲得不到满足(P379)”、“而那股得不到满足的情欲最后竟使他恼羞成怒(P382)”。他不但知道自己对米尔德里德的感情是因为情欲,他甚至清楚的知道自己厌恶她、鄙视她。他并非因为爱她,而想得到她。他是因为想得到她,而爱她。“她撅起嘴唇,于是他吻了她。从她这一举动里,他看到了在她身上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种感情上的屈服。就凭这一点,他内心遭受到的一切痛苦都得到了报偿(P422)”。这样的感情怎么可以称为爱情呢?

  他的”爱情“是执着于色这个表象,他的友情也是如此。从童年开始,他所喜爱的好友,比如皇家公学里的罗斯,在德国求学时认识的海沃德,以及学艺术时认识的若干朋友,都是浅薄浮夸之辈。以海沃德为例:“菲利普注意到他系了条淡蓝色的领带,单凭这一点,菲利普就陡然心生厌恶(P122)”——就如同他单凭自己的跛足而心生厌恶一般。而第二天,海沃德却又因为“他那目空一切的态度,给了菲利普很深的印象。对于许多被自己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此人竟敢表示轻侮之意,单凭这一点,就不能不叫人佩服,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P124)”——就如同他单凭美色迷恋米尔德里德一般。虽然菲利普本身读了很多书,但他的爱情、他两个“单凭这一点”所建立起来的友情,只说明了物以类聚,在这个阶段,他同他身边的人一样,是浅薄浮夸的。

  然而,人终究是要成长的。起码小说中的主人公必须成长,不然这本小说也似乎看不出存世的价值。

  如同大多数故事人的主人公一样,菲利普也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不是他自以为的苦难的童年,而是切切实实的苦难。在把几乎所有的钱花在米尔德里德之后,他完全破产了,在外露宿了几日之后,被他在小说中的最后一个朋友、也是他未来的岳父阿物尔涅收留,并为他找了一份并不好的工作。

  从结识阿特尔涅开始,菲利普眼中的世界开始慢慢变得不同。阿特尔涅其实也是个好高骛远夸夸其谈之辈。但是从文字中,我们却发现了他的闪光点。这闪光点不是作为阅读者的我发现的,而是主人公菲利普引导我发现的。他不光引领着我发现了阿特尔涅的闪光点,也发现了之前那些浅薄朋友们的另一面。海沃德背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理念,参军死在了战场上、克朗肖在凄惨中死去留给菲利普一块地毯和对人生无尽的思考。其实,这些人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变化的只是菲利普自己的内心。他放弃了对虚妄的表象的执着,接纳了自己的缺点,也就可以接纳别人的缺点,平等温柔的和他们相处。而不再是“单凭一点”,就感到喜恶。于是他的世界才变得更宁静、更温柔。这样的菲利普才有能力、有资格感受到和沙莉之间情感的流动。“他真担心沙莉开口说话,把这宁静给破坏了,然而她到底没吐一个字。他真想听听她那润喉发出的声音。她那低低的、音色优美的嗓音正是这乡村之夜本身发出的声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把两个相爱的人相处时那种“怎么都觉得不够又怎么都已足够”的细微情绪,表达的恰到好处。

  终其前半生,菲利普始终在寻求精神的自由,想要挣脱束缚他人格的种种枷锁。当他得知沙利并没有怀孕时,他内心中高呼“他又一次摆脱了枷锁!自由了!他设想的种种计划,一个也不必放弃,生活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心之中,要把它捏成啥样就可以捏成啥样“,然而当这个曾经一定会被他视为束缚的锁具消失之后,他却“无激动可言,有的只是满腹惆怅(P784)”。 因为一直以来,他认为禁锢着他的枷锁其实并不存在。他的内心才是那把最终的钥匙。接纳了自己、接纳了世界、接纳了人生的各种如意和不如意,他的精神便自由了、人格也就独立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九):他爱她,她爱他------《人生的枷锁》里的爱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的人很幸运,能把这份感情经营成婚姻,但更多的人,只能把它留在回忆里。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在这样一段感情中,你能感受爱情的美好,或者爱情的痛苦,这样的感受刻在你的骨头上,而且会时不时的提醒你不要忘却。

  属于菲利普的刻骨铭心是米尔德里德,不过这是一段畸形的恋爱关系,菲利普不知不觉爱上了米尔德里德,但是米尔德里德不爱他,只是需要他的援助,他的陪伴。米尔德里德享受着这种被爱的感觉,她习惯于把菲利普把玩在手里,对他呼风唤雨,她是菲利普的王后,菲利普只是她的随从。

  一厢情愿永远是可悲的,菲利普向米尔德里德说,自己有多努力去追求她时,像极了一个疯子。但是,爱情从来不缺努力的人,可是努力不一定换回好结果。单方面的努力只会榨干自己的精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卑微,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在爱情面前能够多卑微。

  菲利普为米尔德里德费劲心思,像是为了取悦主人的宠物,米尔德里德一个微笑就够他高兴一个晚上,可每次为她所做的一切,都被她轻巧的抹杀。菲利普为此而气恼,她却认为他在发疯,她无法理解他为何变得这么执拗。因为他爱她,可她却不爱他。

  菲利普总觉得有一根无形的绳索绑着这两个生命,总有一天他们会在一起,他越是这么想,这根绳索越是把自己束缚的越死。他根本没法去思考,脑海里被一个人占据。很庆幸,后来米尔德里德总算要结婚了,菲利普算是放弃了追求。

  所谓刻骨铭心,就是会时常不自觉的想起,只有时间是良药。虽然菲利普后来遇见了诺拉,但是米尔德里德的忽然出现,完全打乱了菲利普的心思,她又被米尔德里德牵着鼻子走了。米尔德里德在菲利普心里刻下了烙印,后来者都只能扮演她的角色。菲利普看诺拉会总带着米尔德里德的影子,可悲的诺拉,谁都不想扮演影子。于是,他迈不过他内心的那一关,他拒绝了诺拉,又和米尔德里德混在了一起。

  面对爱情,大部分人都表现的很懦弱,菲利普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具有自我剖析的习惯,可是在爱情面前,他的行动明显不受自己理智的控制,和大多数深陷苦恋中的人一样,他意志消沉,他接受不了她不爱他的现实。

  当菲利普和米尔德里德第三次相遇时,他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菲利普不在想爱她了,他成了“瘾君子”,他只是享受和她在一起生活,米尔德里德似乎变成了他的一个生活目标,现在他得到了她,菲利普很高兴。但是这却激怒了米尔德里德,她不能再对菲利普指手画脚,她再也控制不了他了,她要菲利普爱她,她说她爱菲利普,可是菲利普早已厌倦了去扮演小丑。

  菲利普还是很幸运的,多年后,他和莎莉走到了一起,他在莎莉身上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放弃了出游的想法。她爱他,找到爱人的男人就像有了锚的船,他愿意停留。

  在最后一章里,菲利普在路上还是会觉得某个路人像极了米尔德里德。菲利普似乎始终要戴着这道爱情枷锁,米尔德里德成为了他的习惯,既然想,那就让他去想。谁不是背负着记忆活着了,只要自己能够向前看。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十):关于信仰

  看了《月亮和六便士》,意犹未尽,又拿起《人生的枷锁》。最欣赏的是毛姆的冷峻犀利,让我想起卢梭的话:“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不想谈菲利普的爱情,米尔德丽德、诺拉、莎莉,谈的人已经够多的了。读这本书,让我最震撼的是菲利普挣脱宗教的束缚以后的那种自由感。

  我们中国人很难想像一个生而处于宗教环境的孩子,其心目中的上帝是何等的份量。菲利普的残疾给了他叩问上帝的机会,并进而怀疑上帝的存在。当他意识到自己不再信仰上帝,始则惊恐,继则欣喜。“生活似乎显得陌生而孤独……他感到自己像个一向依赖拐杖走路的人,现在突然被迫要独立跨步了。说真的,白天似乎更加寒冷,夜晚似乎越发凄凉。但是内心的激动在支撑着他,这一来,生活似乎成了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冒险。”“他摆脱了对沉沦堕落的恐惧,摆脱了世俗偏见的羁绊。他尽可以走自己的路,不必再害怕地狱之火的无情折磨。他猛地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摆脱了责任的重负,以往由于这一重负压肩,他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得考虑其后果,不敢掉以轻心。现在,他可以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由地呼吸。他的一言一行只需对自己负责就行了。自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成了自己的主宰。”这样的狂喜,是不是接近于成佛、得道的那一刻感受?

  菲利普当然远没有到悟彻人生的时候,但这显然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蜕化。他的人生信条,“尽可随心所欲,只是得适当留神街角处的警察”,与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多么相似啊!随心所欲并非无视公共道德,而是不为道德信条所绑架,凡事必经自己的思考而后行。举个通俗的例子:杨过和小龙女之恋,依社会的认识则是乱伦之恋;然而他们俩俱各青春年少,虽有师徒名分,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男女之情的萌发。处于那样的时代,冲破阻力去大胆地爱——这没有问题,问题只是不要被那些卫道者逮到,去沉塘,使自己沦为悲剧的主人公。我怀疑毛姆是不是看过《庄子》呢!或者只是“东学西学,心理攸同”?

  在中国的语境谈论脱离宗教的桎梏显得有些不合时。中国人恰恰是少了一份宗教的皈依,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有更多的“自由”。皈依宗教的那一刻,心有所属,神有所定,那份宁静从容的美好,丝毫不亚于菲利普摆脱宗教羁绊那一刻的的狂喜。说到底,人总要经历那么一两次的破茧化蝶,人生境界才能提升。信仰之有无,倒并不是那么要紧的呢!

  毛姆:《人生的枷锁》在线阅读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