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含泪活着》有感
读《含泪活着》有感(一)
父母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自从我们一出生起,他们的爱就围绕着我们,这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爱,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保护着我们长大。
最近看了一部比较老的记录片《含泪活着》,里面深深体现了一种父爱,一种坚持的力量,带给大家一种面对挫折的勇气,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勇气。它真实的记录着,上海一家三口,在日本的惊人奋斗史。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到了安徽农村,文革后回到上海。没有半点技能成了上海的底层人,想为家人提供更好生活的他,决定去日本读书深造。1989年已经35岁的他揣着借来的42万日元学费,去了日本就读于北海道偏远山区的一所语言学校,然而当地环境十分恶略,想要生存下去很困难。丁尚彪逃离北海道,来到了东京,因签证过期成了黑户口。来日本几年后,他改变了目标,放弃了之前念大学的想法,而是决定好好赚钱,全力栽培女儿。
在日本的生活十分艰苦,一个人每天清晨就出门工作,一天需要打数份工,为了省钱,住的是最便宜的不带浴室的单人房,每天回家后,就用一个塑料布围起来洗澡。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由于需要大量辛苦的工作,不到40岁的丁尚彪牙齿已经开始脱落了。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7年,丁尚彪是黑户口不能回国,因为一旦回国就意味着不能再来日本。
这7年里,家里人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都以为他在这边有了新的家庭,才不回去。直到工作人员把他的生活经历带回国,他们才知道丁尚彪过得是这样幸苦。女儿顺利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后,他干得比以前还多,去当洗碗工,去当清洁工,去工地干活,以此支持女儿留学的学费和生活,为了防止自己失业又考取了5个岗位资格证书。这样又是过了7年。在日本的第八年才和自己的女儿见过一面,那是女儿去留学中转的途中,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在来日本的第十五年,他终于见过自己的妻子一次,那是妻子去美国探望女儿在日本的中转的途中。15年间长时间离开自己的家人,每天寂寞的时候就靠看女儿的照片来支撑自己。如此拼命打工,只是为了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堂堂正正做人。他说“就像赛跑一样,这个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这么远,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她的女儿在国外也很独立,最后顺利毕业,现在一家人都已拿到绿卡,定居美国,丁琳成了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也已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故事里的父亲,用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辛,辛苦攒钱,栽培了自己的女儿,故事里的母亲也非常理解自己的丈夫的梦想,同样希望自己的女儿考上外国的大学,15年间,独自地默默地用自己的坚韧支撑这上海那个“不完整”的家。她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一家人团聚。
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这种人类才有的精神,永远让人感动,一家人用了15年的时间,付出了太多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终于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父亲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实现起来,应该也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当我们不能坚持的时候,想想故事里的父亲,人就是要为了自己的目标向前走。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舍也有得。
读《含泪活着》有感(二)
〖预览〗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全文阅读:七年级读后感:活着读后感】
读《含泪活着》有感(三)
〖预览〗当我们无法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而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就在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我们面对各种困境而举步维艰的时候,就在想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当我们最爱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就在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年少轻狂的我们毫不吝啬的浪费生命外,也曾试图去了解人为什么而活着,但我们也渐渐明白这不是课本里用简单的语言就标注出答案的问题。有人讲人活着总有理由: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金钱,为了做官,还是为了别人?我一直在探索,直到读了余华的《活着》,似乎有了一些答案。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用一种近似冷酷的笔调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百态,客观、真实,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人生哲理。《活着》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一贫如洗,父亲被活活气死,穷困中的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并释放了。当福贵再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全文阅读: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
第4篇 读《活着》有感1500字2篇
〖预览〗读《活着》有感1500字——曾捷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3、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4、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5、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这部作品是一位年过岁甲的老人对自己以往经历的回顾,从呱呱坠地到青春年少再到老当力壮最后到白发苍苍,他活在一个残酷孤独的年代,见证着中国革命发展,从战火硝烟到卸甲归田,他历经了沧桑坎坷,看透了人世悲凉,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和他唯一的亲人福贵。其实老人的名字就叫福贵,出生于地主家庭的他,富贵无边,是沈家二少爷,只是家中人丁稀少,他的哥哥妹妹早年夭折,爹娘那边的亲人也都去世,只剩他一根独苗。可年少的他整日游手好闲,放荡不羁,沉迷于赌博。好景不长,万贯家财也被他挥霍一空,家里的房子也被赌输抵押了去,还欠了不少的债,最后他爹活活被气死。忘了介绍他的妻子,家珍,也是富贵人家的女儿,温柔贤惠,在他赌博之前生了一个女儿凤霞,输光家产之后被家里执意带了回去,但是她依旧死心塌地要跟福贵,无奈和父母断绝来往,不久又跑了回来,生下儿子有庆。于是他们从没干过粗活的一家子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可他母……【全文阅读:读《活着》有感1500字2篇】
读《含泪活着》有感(四)
〖预览〗余华的这本《活着》被几个朋友推荐过了,不知道我是出于偏见还是什么,总觉得这本书大抵描写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这类书大多称之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个单纯喜欢读故事的人,喜欢高潮迭起、迂回曲折,对这类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和朋友聊起读书,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应该看看了,从下载下来到读完,两天时间,像着了迷似的,越读越被深深的打动,越是停不下来。一个人的一生装进了一本仅仅几百页的书,没有对人物心理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的叙述。讲的人娓娓道来,平静的叙述,听的人心里却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吧!福贵,又富又贵,多好的名字啊,这也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贵,可他的一生却是潦倒穷困、厄运相随。年少轻狂,仗着家里吃喝嫖赌,等到输光家产,父母离世才幡然醒悟,但觉悟、改变并没有阻止厄运的脚步,在那个年代生活本就难以为继,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又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活着不是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对福贵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心经历太多苦难,已变得波澜不惊,看透人生的磨难,才豁然开朗,才能够平静的叙述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全文阅读:《活着》读后感:为活着而活着】
读《含泪活着》有感(五)
〖预览〗 小区楼下有一家米店,原是一间车库,四四方方的空间,狭小却井井有条。米店的主人是一个老头,高高瘦瘦的,眼神灰蒙蒙的,仿佛蒙着一层米糠。偶尔会见到他袖着手蹲在门口,像一截冬天的枯树枝。他以一种平淡的沉默活着,也用这奇异的沉默经营着这家小店。难免会被妈妈支使去买东西。你说,老板,我买一块钱水面。仿佛要等两分钟,他才能从门口的光影里站起来,慢吞吞地掀开蒙着面筐的白布。他的指节粗大,指甲上有小裂口,里面嵌着细细的面粉,但并不觉得脏,抓一把水面放上去,电子秤开始跳,最后停在九毛六。买的人说好了好了,掏出一元钱。他没理会,默默又放两根上去,一块零七分了,再拎起一根,掐掉小半截。等计数器稳稳停在一元,他才抬起头,接过你的钱。如果你掏出的是五十或一百的大钞,那还得等上一会。他拉开抽屉,把零钱拨到一边,摸出一个验钞机,确定是真的了,还得举高了对准光线照一照。这时,递出一张大钞的人早已急得直皱眉:唉,回家自己擀面,估计也快好了。只是,面粉也得在他这里买。说是米店,其实除了米面,也卖别的,芝麻,红豆,绿豆,花生……用一个个塑料袋装着,卖掉多少,袋口就卷下去多少,敞着。五颜六色,但又无比的朴素、整齐。后面机器上还挂着一匹匹刚轧出来的面条,散发出衣食无忧的笃定。从未见过老头……【全文阅读:活着_800字作文】
读《含泪活着》有感(六)
〖预览〗 为了显示我们多么的清高,多么的有担当,我们总是喜欢假装骂余秋雨和于丹,然而,在私底下,我们又孜孜以求的看他们的书或视频,而我又何尝不是给你们写出一篇篇的心灵鸡汤,鼓励你,激励我自己,我用我的语言像迷惑我一样迷惑你们,甚至有时候我会用别人从别人那里抄来的话麻醉你,让你敢于拼打,敢于冒险,要坚强,要有正义感,我一遍遍的重复,把它当成真理,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希望,只要前进,不顾后果的前进,你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自古就有这样一种心态,当别人无所适从,便自觉的担当起半个上帝的角色,所以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一种优越感,然而我从来没有过,也许我不是知识分子,尽管我读了很多年的书,我有的只是一种忧虑,前几天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写东西,我说我喜欢文字的力量,我想通过文字带着一帮人一起成长,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感觉,让他们看到,在这个粉饰太平的大学里,不只有哀哀怨怨的“小清新”文章,更有一种昂扬的力量,然而我在启蒙别人的时候,殊不知我是多么渴望被别人启蒙,我多么希望身边有个成功的人告诉我,你只要坚持,再坚持一下,你就会像我一样,就会成功,可惜没有,方圆几十公里都没个榜样,周围的人不是忙着赚钱就是忙着骗人,不是忙着社交就是忙着型教,有的人自称成功的,可在我看来,这种人最失败,一个人如果……
读《含泪活着》有感(七)
一部2006年曾在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含泪活着》,三年后被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在网络上找了出来。这个因就业而苦恼的年轻人看完之后备受感动,怀着“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的想法,他开始游说电影公司,并最终获得了三千万日元资助。2009年11月28日,《含泪活着》在东京上映,不少观众都留言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励,称“影片给在经济低迷的冷风中前行的日本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流传至国内后,这部首度将镜头对准“非法滞留的中国人”的中日合拍纪录片,片中那位为了改变家人命运,在日本充当劳工供女儿美国留学的父亲,感动了中国观众,以至于字幕组在片头就贴心提醒,“敬告,请各位准备一沓纸巾。”
《含泪活着》是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结篇,由株式会社大富社长张丽玲于2006年推出,也是她的封山之作。全片制作历时10年,辗转美国、日本、中国三地,在近2个半小时的内容中,记录了中国人丁尚彪求学未果,为了改变女儿的命运,扛着“黑人”身份苦苦打拼15载的日本漂流生活。
影片大概分四次拍摄,尤以两番小聚最为感人。女儿如愿考入纽约州立大学,在东京转机时终可与八年未见的父亲碰面,可惜属于这对父女的时间只有24小时,而且由于非法滞留无法进出机场,父亲不得不在机场前一站就下车,呆立在站台目送女儿远去。
五年后,妻子前去美国探亲,这一幕再次上演。不同的是,为了赚女儿的学费,老丁每天兼三份工,他第二次站在车窗外已头发稀疏,牙齿松动,他默默啜泣,仿佛可以感觉到他牙齿在漏风,令人不忍卒看。
除了爱与温情,主人公丁尚彪的坚忍更能让人动容。他为家人献出了最珍贵的壮年,却从未怨天尤人,绝口不提一句后悔的坚忍。
离开日本前,丁尚彪故地重游,回到了最初求学的那个偏远山坳。镜头前他一脸平静,小声地对着远方念叨,“当初真是毫无选择,没办法,只能走下去”,但最后一句话却是,“人生,还是高兴的。”在自杀人数是交通意外死亡人数5倍的日本,人们时常在生活的重压下难以喘息,一个非法滞留的中国人却活了下来并心怀感激。
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观众的观后感:“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深感拥有目标能够使人变得坚强。”
读《含泪活着》有感(八)
爱,是一个伟大的代名词,含泪活着观后感。一个人的本能就会让他学会爱,而在千千万万爱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伟大的。“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片中主人公丁尚彪夫妇就是这样无微不至的为他们的女儿默默的无私的奉献着,他为了女儿沦落他国,每天还要打三份工。异国的孤寂,思乡的煎熬,他都坚持着,坚强的活着,他与女儿别离了8年后再次重逢,他仍旧叫女儿到美国求学时要坚强,有了坚强的毅力,也能战胜自己。
父母是子女的垫脚石,没有老丁夫妇的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女儿不一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同时让我感动的是片中几次离别又几次重逢,离别时伤心,重逢时喜悦,我的情绪也跟着这样的感人情节波动着,第一次是片中女主人公送女儿赴美国留学,在飞机场,8年前,她也是在同样的地方送走了他的另一半,而如今,她又要送走她至爱的女儿,那种心情真是心如刀绞,我们做母亲的人可能更能体会到那份母爱的辛酸,之后是女儿和父亲在日本的重逢和别离,片中没有太多的语言流露,只是用他们的眼神告诉对方,彼此是多么的思念,再次,是他们夫妻在日本的重逢,丁尚彪对妻子说“你辛苦了!”再次让我泪流而下,离别时在吵闹的车厢里面,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彼此痛哭,那种泪是令人感动,让人触动的泪。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年青一代的父母要和向片中主人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责任感,为孩子的明天打好基础。
读《含泪活着》有感(九)
刚刚看完张丽玲的记录片《含泪活着》。影片历时十余年,用影音记录下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与坚持、孤独与忍耐。
《含泪活着》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九八九年,三十五岁的上海男子丁尚彪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举债赴日留学。由于日本“吸引外国留学生振兴地方经济”政策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满怀憧憬来到北海道小镇阿寒町的丁尚彪很快便陷入生活无以为继的窘境中。无奈中,他趁着夜色“逃离”,辗转前往东京,开始了“黑”在日本的生活。此后的十五年,丁尚彪为了还清借款和支持远在上海的独生女儿赴美留学,不得不每天从事三份重体力劳动。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廉价的公寓,陪伴他的只有墙上女儿幼时的照片——由于丧失了合法身份,他既无法回国探亲也不能接妻儿来日团聚。异国的孤寂、思乡的煎熬、妻子的猜忌……无论有多少苦痛,丁尚彪都坚守着一个信念:人生也许是悲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绝不可以放弃的!
作为一名被大时代所耽误的下乡回城知青,1996年,只身来到日本。他怀揣着对自己的梦想与要求来到日本,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谁知命运到了日本依然跟他开残酷的玩笑,个人的选择在命运安排下显得脆弱,到日本后他们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
老丁的人生目标由读大学转变为一心一意挣钱给女儿缴学费。在接下来的15年里,头发疏了、牙齿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干着东京最底层的工作,将所有的钱寄回家,只为了女儿能到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的愿望。这是他认为的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二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的24小时,女儿懂事地对着镜头说她在父亲面前尽量表现得无所谓,因为怕自己伤心的表情使父亲更加难过。与妻子相聚的72小时发生在他到东京后的整整13个年头,当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真想不出这十几年间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独与思念。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15年。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他终于踏上回国的飞机。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纽约》中博士在聚会时失声痛哭的场景,那是个人奋斗成功后压抑许久的情绪的迸发,而老丁,则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
当命运回过头来时,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了对错,只留下种种可能,与一个个无法预设的结果。有人评论老丁“傻”,15年的孤独及家庭生活缺失,换来给女儿的学费。还好他的女儿争气,如果女儿成绩一般,无法留学成材,甚至因为缺失父母管教而过早辍学,拿着父亲血汗钱乱挥霍的话,那老丁这么做,还会有多少人感动?多少人支持?
这便是命运不确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贵的是老丁的坚持,以及他对选择的坚持、对困苦生活的乐观、对家庭的责任,对爱的理解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