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观《十二人审判》有感

观《十二人审判》有感

01

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富二代谋杀亲生父亲的案件,案件还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一所大学里的法学院将这次案件作为补考考核的内容,邀请补考学生的十二位亲属进行了一场富二代是否有罪的模拟法庭。

从一开始只有一个人认为富二代无罪,到后来,随着他们对证据的抽丝剥茧,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所有人举手表决都认为富二代无罪。这场模拟法庭的结果也影响了受理案件法庭的审判,最终拯救了一个无辜青年的生命。

电影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所大学里的法学院学生学习的是西法,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法系,给整部电影后面进行模拟法庭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陪审员制度,早已诟病许久,包括美国也拍过反思陪审员制度的电影对这一国家公器予以严肃的讽刺。

没有错,陪审员制度很民主,让每一人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就像《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个各行各业的家属,不在意你的出身,不在意你的教育程度,每一个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在这次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公平,公开,公正。

法是理性的,一切以证据为依据(当然这种制度也有漏洞),但人是感性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这些都将成为左右你选择的因素。

电影中的10号先生,是一个有外地人歧视的老大爷。先是对农民的素质大加指摘,后来又对河南人开炮。他总是插话,而且嗓门极大,只要这一个人开始说话,我就皱眉。

2号先生也是个急性子,十分坚定富二代有罪,他总是宣称,孩子就应该孝敬老人,杀了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该死,天理难容。

原来,10号先生寄希望于儿子有出息,可是儿子却半只脚踏进民工的圈子,他声泪俱下,说谁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民工啊。因为这个原因,10号先生对农民和河南人就很有偏见。

2号先生和儿子产生过矛盾,儿子曾失手将他推倒在地,跑出家,消失了六年,于是这位父亲主观地自己的遗憾和愤怒,代入了这场法庭。

02

两个坚决认为富二代有罪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生活中,和儿子的关系上,出现过矛盾和问题,于是他们坚决地让自己相信富二代是有罪的,即使证据被一个个推翻,他们也置若罔闻,不愿承认。

他们说,干嘛呀,证明不明摆着吗?就一场模拟法庭至于吗?赶紧完事,回家!

没错,这是一场模拟法庭,但如果这就是一场正式的法庭,那么意味着你的一票否决将杀死一个年轻人。

“这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这就是我投无罪的原因。”电影开始,十二个人里十一个人投了有罪票,只有8号先生投了无罪票。

“即使你觉得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确定的,但是往往那真相就隐藏在那百分之一里”。

其他人觉得8号先生太较真了,这就是一场补考考核,我们在这里说的话一点不会起作用,你这是在浪费时间,你知道吗?

八号先生不以为然,他反复强调,虽然我们在这里的讨论是私人的,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几个人要决定的是一个人的命。如果我们不好好进行讨论,不把证据重新梳理就草率一举。如果判错了怎么办。你举手容易,那人就进去了,真凶就逍遥法外了,这还是私人的事吗?

在我们国家,审判都有法官和律师来负责,我们是旁观者,最多发表些舆论。如果在将来我们的公民真的有机会参与到刑事案件中去,那我们的公民真的有那种能力,最基本的,有那种意识去严肃地看待这些事情吗?

法律是严肃的,容不得一丝的错漏,在法律里就得有这种较真的劲头,因为这是法,不是人情。如果人情,如果占理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又为什么要制定法律呢?就因为人类是感性的,是

无法较真到底的,所以才要制定一个凌驾于人类意志之上的统一标准,条理细致的规范来弥补人类的不完美。

这就是法存在的真正意义。

《十二公民》与其是让我们欣赏享受了一场案件被破解推理的过程,还不如说是重申了法律的权威和对待法,对待审判的态度。法不只关乎于律师和法官,也是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器下的普通人的权益所在。

03

这部电影当然也有容易引发争论的部分,那就是整部电影里,十二个公民里,没有女性。

我不想上纲上线,说这部电影歧视女性,不让女性参与到国家权利的决策当中,我更愿意相信编剧只是出于自己的考虑,没有让女性出现在这十二个人里。

这十二人代表了社会上十二个阶层,职业的人,有司机(2号先生)、房地产老板、急诊科医生、小卖部店主、检察官(八号先生)、经历文革批斗的老人、收租子的包租公(10号先生)、保安(河南农村出身)、保险员、学校方面的组织人,还有两个未知。

为了增加电影的冲突性,编剧安排了好几场争斗,爆粗口,动手,动刀子,显然这里面不太适合出现女性,加上这十二人的经历,也不适合让他们里面出现女性,所以我宁愿相信编剧是出于这些那些的原因,不让女性参与其中。

有情怀,有态度,有感性和理性的交锋,有人间冷暖和温情的碰撞,还有国内大咖间的飙戏,你还不去看看吗?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