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华尔街》读后感
《战胜华尔街》读后感(一)
这本书在徐明德老师的朋友圈早早就看到过了,而且关于书的内容徐老师做了一点简介,并极力推荐大家去读。那时候,我就关于作者彼得林奇在网上搜索了解了下。林奇的书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全美第一号畅销书”,可见他的重要性。跟着小影子一起读的第16期能有幸读到这本书,很开心。因为之前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这次从6月18日开始到7月15日,也是读书时间最长的,但收获满满的。
《战胜华尔街》,有史以来伟大的投资专家彼得·林奇的选股回忆录,他管理的基金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该书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即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如何选股,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本书精选了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作者还总结了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真是字字珠玑,条条经典。
林奇之所以这么成功与他个人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他的优秀品质无论在投资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勤奋:令人惊叹的勤奋在序中就阐述了。读完第一天的序,6月18日我的打卡贴写到:“文中林奇3周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每周调研7.6家上市公司,每天平均调研1家上市公司,那么大的数据量,他一天也不光干这一件事, 时间对他们来说太宝贵了, 那么勤奋,那么努力,很好奇他每天休息睡眠时间有几小时呢?有没有人感觉每天时间不够用呢?”他研究分析公司的情况每天要花十几小时,可见他的休息时间,读到这儿我都觉得自己平时叫苦叫累、没时间,此时此刻有点汗颜。文中还有一句话记忆犹新,“总要在地球人行动之前先行一步。”可见他有多么勤奋。
2、低调:文中看出林奇比较喜欢低迷行业中卓越的公司和管理层。他在经营中想尽办法节约成本,对于办公环境他不要求奢华,对于管理层不管对自己有多么抠门,却从来不会牺牲员工的福利,对于这样的公司,他很有信心,他相信这样的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无限。而对于只讲求表面奢华,对员工苛刻的公司,他认为这样的企业不会长久。像文中的迪拉德案例。成功人士总有他的独到之处,低调是不可或缺的,投资做人处事不可分家。
3、善于发现有观察力:当我们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当做艺术去处理时,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搜寻它的趣味之所在。林奇陪女儿和太太逛街,也能买到好股票。彼得林奇的观点是喜欢这家公司的产品,你可以在买产品的同时考虑购买它的股票(如果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当然你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林奇认为,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他说:“在购物中心逛一天,你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了解,要比参加一个月的投资研讨会收获大的多。”看到这儿对从来不爱逛街的你大概会有所改变了。买不买股票,但在生活中善于发现,认真观察,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彼得林奇的优秀品质很多,比如果断、专注力等等,读一下你会有新的收获,有时间还会读第二遍。
跟着小影子一起读,每天读六千左右的字,到现在已经读了五本书,都是利用走路时,等待时,犯困时,拿起手机的。有时候为了干某一件自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放弃这个,放弃那个,这种功利得想法使自己很累。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头脑中出现要干别的更重要事情的念头,你告诉自己:生活没有那么功利!继续专注你现在的事,耽误就耽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你习惯了这种不功利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那些原本以为很重要的事,根本没那么重要。虽然生活节奏慢下来了,但你的效率却更高了。这就是专注力提升的结果。这也是读《战胜华尔街》所收获的。
《战胜华尔街》读后感(二)
本书既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即便是作者本人也这么认为。这样写的好处之一就是读者不会觉得无聊,不会认为本书与一些教科书一样枯燥无味,毕竟,看故事要比听理论说明要有意思的多。本书精选了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本书还归纳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作者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和以往一样给业余投资者们大气,接着就简单回忆了他在执掌麦哲伦基金时的选股之路。再接下来的是本书的重点所在,那就是作者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中选股。至于最后给出的25条选股法则,更是应该被所有人牢记在心。
要看透这本书我们先来看看林奇的基金之旅,从1977到1990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国内基金经理来说,是不是一贴清醒剂呢!
中期随着基金重新开放,林奇越来越成为一个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两个对国内基金颇有借鉴作用的做法:一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二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侯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这本书中首先告诉投资者的是在所有投资里最好的投资是股票,这个是做股票的前提。从书中我总结出做股票成功需要的几点要素。
1.耐心。彼得林奇谈到这点时说要不理睬环境的压力,坚持到投资成功。缺乏耐心的投资者总是盲目的在股市中追涨杀跌,他们经常为欲望所主宰,在股市热火朝天的时候急急忙忙地买进,而当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因为心理恐惧又慌忙的卖出。这个市场永远存在机会,但把握住机会需要的是耐心。要有耐心去研究公司的情况,发现适合的公司买进后要耐心的持有。
2.勤奋。勤奋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勤奋肯定就不会成功。彼得林奇每年花大量时间在研究分析公司的情况上,每天工作要10几个小时。这就像沙里淘金,一捧沙子里不见得会发现黄金,可不断地从手上过沙子,黄金是迟早会发现的。
《战胜华尔街》读后感(三)
据统计,美国基金经理管理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为5年,而我国历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寿命”只有18个月,以至有人巧改清人的名诗,以“基金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天”描摹我国基金经理的生存现状。相比之下,“早生华发”的彼得·林奇,管理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麦哲伦长达13年,堪称基金经理的“寿星”了。更厉害的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第一理财家”的彼得·林奇所统领的基金,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他的“长寿”秘诀、制胜之道何在?且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基金之旅———《战胜华尔街》。
经验之谈
《战胜华尔街》是彼得·林奇的经验之谈,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深奥的理论。身为基金经理,他却没有大谈投资如何高深、神秘,没有劝告大家务必购买基金,反而开门见山地说“人人都该买股票”,并列举了中学生投资组合如何超越99%的基金业绩而创造的“圣·安吉利斯奇迹”;一万个民间投资俱乐部的投资业绩如何战胜华尔街四分之三的共同基金等。
林奇的基金之旅,从1977到1990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 在麦哲伦转为封闭基金的4年里,没有新客户和高比例的赎回,迫使林奇不断找新股换旧股,保持了很高的换手率,他因此熟悉了大量的公司和行业,为以后管理百亿基金做好了准备。他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主要教训是:“提早放弃好股票,正应了‘拔苗助长’的格言”,由此他深刻认识到盯住那些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公司的重要性。这对热衷于“波段操作”有吸引力公司的国内基金经理来说,是不是一贴清醒剂呢!
中期 随着基金重新开放,林奇越来越成为一个有耐心的投资者,基金年换手率下降了三分之二。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两个对国内基金颇有借鉴作用的做法:一是忠实公司独特的研究机制,它一改由基金经理挑选分析人员推荐的股票,将研究工作交分析人员去完成的传统做法,让所有的基金经理各负其责,独立研究,并对其结果负责。二是麦哲伦赋予林奇买卖决策的自由度。没有人老盯着林奇的一举一动,也没有每周排名的骚扰,他只需要面对每年一次的成绩评估,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独立决策。
晚期 麦哲伦的规模一路飙升到百亿之巨。恰在此时林奇遭遇1987年股灾。对基金而言,主要教训是满仓的风险:股灾发生时要应付潮水般的恐慌赎回,本来应该买进的时侯却被迫卖出。林奇由此总结出永远保持10%现金的基本原则。
我国一些基金曾在汽车等周期性股票先是赚了大钱然后又栽了大跟头,如果他们好好拜读《战胜华尔街》,也许会少交那么多学费。林奇说:“循环型股票的特点是:在这场游戏中呆的时间太长了,最终会吃掉你全部的利润。”、“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进收益已经增长了几年的循环型股票,是短期内把你的钱减少一半的有效办法。”、“炒循环型股票的实质是预期游戏,却使得在这些股票身上赚钱越发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然后又懒得去卖。”
制胜之道
有人把林奇称为“撬动华尔街的人”,他战胜华尔街之道,我把它归纳为“八字诀”:
1、勤奋。林奇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上跑腿”,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3个小时,每年行程10多万公里,连午餐都安排与公司洽谈。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他成功的秘诀是“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2、常识。林奇不相信技术分析和股市预测,只相信生活常识。林奇第一准则:决不投资于任何你画不出来的东西;林奇第八准则:如果你爱上这家商店,多半会爱上它的股票。林奇最喜欢的投资灵感来源是伯林顿商厦。他带领三个女儿去选购圣诞礼物,发现“美容小店”投资机会的故事,是林奇利用常识选股的生动写照。
3、灵活。林奇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选股灵活多变,他说:“我从来就没有全面的战略,完全是经验主义,像受过训练的警犬一样嗅来嗅去”,总可以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他在麦哲伦选择的股票主要有5种:“中、小规模成长型公司,前景有所改善的公司,被低估的循环型公司,高收益和分红增长的公司和企业真实资产被市场低估的公司。”此外,外国股票还在基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4、信念。林奇在本书导言中说:“不论你使用什么方法选股或挑选股票投资基金,最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种能力,即不理睬环境的压力而坚持到投资成功的能力;决定选股人命运的不是头脑而是耐力。”他还说:“坚守信念跟选股不应该相提并论,但后者的成功依赖前者。” 1987年遭遇股市危机,基金市值大幅缩水,但最终反败为胜,林奇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
与巴菲特的不同
林奇与巴菲特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都是格雷厄姆的拥趸者,他们的方法都是价值投资的一个重要分支;都专注公司分析,抛弃技术分析,忽略宏观分析;都注重常识,只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注重上市公司调研;都偏好竞争不激烈的公司、持续增长的公司,避开热门行业;都强调安全边际原则,要求买进价格低估或合理;都强调坚持长期投资,耐心比头脑更重要;都对金融衍生品持批评态度等。
但他们不同之处也非常突出:
1、林奇虽然也专注公司分析,但因为管理共同基金,角色定位没有巴菲特来得彻底,“股票”的色彩若隐若现;巴菲特则完全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投资(短期套利除外)。
2、林奇是共同基金中分散投资的卓越代表,他分散投资与共同基金的规则有关,也和自己的超常勤奋有关;巴菲特是集中投资的卓越代表,研究和投资的公司比较集中。
3、林奇的选股比较灵活,各种类型的股票都可以考虑;巴菲特选股集中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杰出企业,即具有特许权和护城河的优秀公司。
4、林奇喜欢频繁地做小的决定,认为每次只做小决定,即使犯错也无关痛痒;巴菲特喜欢一年只做几个大的决定,认为少决策、少犯错。
5、林奇虽然也主张长期投资,但习惯一次买一批公司,然后很快淘汰掉表现不好的公司,每年的换手率超过100%,林奇的后悔清单中,一长串都是好公司卖得太早;巴菲特的持股长期而稳定,少数核心企业甚至被列为永久持股。
6、林奇是现代投资的代表,进取、繁复、灵活、分散、变化,追求资本的快速增值,投资的初衷和本质有所异化;巴菲特是传统投资的代表,稳健、简单、朴素、集中、持久,追求投资和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符合投资的初衷和本质。
7、林奇是“四大天王”,是张学友;巴菲特是“三高”,是帕瓦罗蒂。
1990年林奇激流勇退,宣布退休。但他的投资哲学在全球广泛传播,对基金经理和投资大众影响深远。值得注意的是,林奇退休后,他的投资方法日益向巴菲特靠拢,他在享受着亲情的同时,也享受着独立投资的快乐。也许,只有内在冲动、没有外在压力的投资者,才有可能夜夜安枕、乐在其中,达到投资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