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提到简奥斯汀,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但是只要你说到“傲慢与偏见”这五个字,即便是在中国,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傲慢与偏见》太著名了,这或许有书名的原因。总之,《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的出名,有点吊诡。
我相信并不是每一个引用“傲慢与偏见”这五个字的人都是《傲慢与偏见》的读者,因为我就不是。但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简奥斯汀,确确实实很出名,至少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简奥斯汀在英伦的地位,与曹雪芹在中国的地位仿佛。巧合的是,简奥斯汀和曹雪芹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其实,如果非要在中国作家中找一个和简奥斯汀相似的人的话,张爱玲更合适。两人同为女作家,关于爱情的小说同样出类拔萃。可惜张爱玲在中国的知名程度似乎不如简奥斯汀在英国的知名度。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充满少女心的小说,它一看就知道是女性作家的作品。因为它的语言是那么地细腻,充满了英伦戏剧式的古典优雅。这种优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纷繁复杂上,能够一句话说清楚的事,一定要用十句话来描述。这种语言上的纷繁复杂,就像维多利亚时代英伦女士的衣着一样——夸张的帽子,金丝镶边的帽檐上点缀着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珍珠,帽顶插着珍禽的羽毛和颜色鲜艳的花朵;宽大而蓬松的鲸骨裙,由木架子支撑着裙底,袖口一定要蕾丝边的,像一朵盛开的花,衣襟一定是千层褶,加上各式各样的胸针……不得不说,纷繁复杂是一种经典的美。
语言精准简练是一种美,纷繁复杂无疑也是另一种美。简奥斯汀的纷繁复杂,有时候就如同在“啰嗦”,具有神奇的催眠效果,让人昏昏欲睡。但我知道它是美的。
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芬妮在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恋爱的故事。芬妮有两个姨妈,二姨妈伯特伦太太是个贵妇,姨夫托马斯爵士是个议员,在英属殖民地安提瓜也有着自己的产业。二姨妈一家住在北安普顿乡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二姨妈伯特伦太太是一个和蔼可亲、脾气温顺的人。大姨妈一家得到托马斯爵士的照顾,成为庄园的牧师,住在牧师府。牧师死得早,大姨妈就将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了依靠。芬妮的妈妈是姨妈们最小的妹妹,也是家境最不好的一个。在工业时代之前的英国,曼斯菲尔德这种乡下的条件比芬妮家所在的城市朴茨茅斯好得多。于是芬妮被送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寄养。
从城里来到庄园的芬妮,就像现代的乡下人来到大都市一样。什么都是新奇的,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她只得小心翼翼地行事。尽管托马斯爵士慈爱友好,伯特伦姨妈善良可亲,但庄园里的人并非都对这个“乡下妹”友好。大姨妈诺里斯太太就是一个尖酸刻薄、欺穷近富的势利小人,她处处讨好大表姐玛利亚,相反处处针对寄人篱下的芬妮。有什么重活都派给可怜的芬妮去做,需要跑腿就叫芬妮去,不论刮风还是下雨。诺里斯姨妈明明知道芬妮身体比不上从小环境优渥的表姐们,依然吩咐下人不给芬妮的房间生火,直到托马斯爵士走进芬妮的屋子才发现芬妮多么可怜。芬妮就像是一只小麻雀飞进了凤凰窝,更倒霉的是窝里还有令人厌恶的黑乌鸦。
一部小说,有坏人就会有好人,这样才会有矛盾冲突和戏剧性。这部小说中的好人就是二表哥埃德蒙,他处处都替表妹着想,努力保护和照顾着她。
因为要去海外殖民地照顾产业,托马斯爵士不得不离开庄园,来回至少需要一两年。托马斯爵士一走,庄园就成了骄横跋扈的大表姐二表姐和诺里斯姨妈的天下,他们想干嘛就干嘛,恣意妄为。小说所有的矛盾、所有的高潮和伏笔,大部分集中在了托马斯爵士离开庄园时的那场戏剧排演。大表哥威廉、大表姐玛利亚、二表姐朱莉亚、诺里斯姨妈、外来户亨利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外来户耶茨先生、拉什沃斯先生,这些人都赞成排演戏剧,除了二表哥埃蒙德和芬妮。埃蒙德出于对父亲的了解和对家庭小圈子封闭性的维护,不愿外人参与家庭圈子,自己也不愿意参与戏剧排演。而芬妮根本就不喜欢戏剧在家中上演,更不喜欢参与排演戏剧。可这两人偏偏是曼斯菲尔德庄园最无足轻重的人,他们的反对根本无效。
这些要演戏剧的人,都各怀鬼胎,为了演什么剧本就争论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想选择利于自己出场的剧本。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选出了一个平衡所有人利益的剧本。因为缺少演员,芬妮和埃德蒙被大家拉去凑数。戏剧终于开始排练,剧场终于开始搭建。
故事所有的种子都在这场戏剧排练中种下。拉什沃斯展现了自己对大表姐玛利亚的喜欢和爱恋,耶茨先生也不甘落后,他喜欢二表姐朱莉亚。带着妹妹来的亨利克劳福德,则展现了他花花公子的本性,游走在大表姐和二表姐之间,与他们肆无忌惮地调情。而花花公子的妹妹玛丽小姐,似乎喜欢上了埃德蒙。
就在排练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托马斯爵士突然提前从海外回来了。这种热闹在爵士眼中无疑成为了胡闹,他显然不喜欢长子威廉对于戏剧排演的安排。于是戏剧排练被遣散、戏台被拆迁。
庄园日子就这么在简奥斯汀近乎啰嗦的叙述中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在拉什沃斯的追求下以及出于家境方面的门当户对,大表姐玛利亚匆匆结了婚。二表姐朱莉亚被度蜜月的姐姐带去了伦敦。花花公子亨利克劳福德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本性,他开始转而追求不起眼的小人物芬妮。然而芬妮将他的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看在眼里,她反感亨利。
所有人都认为,对于芬妮这种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来说,亨利的追求无疑是不能拒绝的。包括慈爱的托马斯姨夫,大家都劝芬妮答应亨利克劳福德的追求。可惜芬妮始终不愿意。于是她被托马斯爵士惩罚式地送回朴茨茅斯反省。
写小说就像吹气球一样。首先把一枚橡胶片展现给读者看,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气球。所有人都知道,颜色鲜艳的气球,被吹得饱满的时候多么漂亮。所有人也知道,饱满的气球会有爆炸的风险。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戏剧排练便是众人串通一气吹气球,这是最后一口气,也是最深、最大的一口气。然后这个气球慢慢膨胀。
芬妮在朴茨茅斯老家待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气球爆炸的音讯终于传来——已经成为拉什沃斯太太的大表姐玛利亚和正在猛烈追求自己的的亨利克劳福德私奔了,朱莉亚和耶茨先生也私奔了。这个消息对于受人敬仰和赞誉曼斯菲尔德庄园无疑是致命一击——完美的家庭竟然出现了道德上的败类,一出就出两个!他们不得不把温顺听话的芬妮召回庄园,这个家已经离不开芬妮这么乖顺的孩子。
气球爆炸是在所有读者的预见之中的,尽管玛利亚两姐妹的私奔看似因为爱情——这在现代的道德观念中是值得称颂的,相反守旧的托马斯爵士会被抨击封建、冥顽不灵。但是我却一点没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私奔丑闻,让人畅快,丑闻的爆发终于证明了女主角芬妮隐忍、顺从、明理等等性格多么难能可贵。如果一个人放浪形骸,对自己不加以约束,结局一定是被所有人唾弃。气球爆炸带来的快感,就像电影中反派被抓住处决一样。大仇得报。
最可贵的是,作者简奥斯汀在气球中撒下了金粉,气球爆炸,金粉喷出,那是一种典礼般的喜庆。这个金粉就是芬妮和埃德蒙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至此,小说完毕。
《曼斯菲尔德庄园》其实是一部很简单的小说,就是一部人物少、关系简单、情节简单、故事单调的小说。唯一复杂的、值得称道的,就是小说的语言。就像一支简单的钢笔,被她雕上花纹,粉上金粉,再用漂亮的绒面盒子装起来,最后用一根华贵的丝绸系上,打出一个漂亮的翻面蝴蝶结。最后贴上一张花式英文书写的贺卡。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我的观念里,好文章就是文彬质实,文采华丽的同时,必须有足够的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支撑。然而在我不太成熟不太够资格的评价中,这部小说不够“质实”,尽管它是如此被奉为经典,我仍然认为类似这样的小说其实有很多很多。
时间就像一条长河,不管是涓涓细流还是波涛汹涌,它总在淘洗着河里一切。读书就是这么一个淘洗的过程,那些很一般的书,慢慢会被遗忘。就如河里小一点的石头,终究会被冲成泥沙,遁于无形。而那些经典的作品,总是屹立在那里,或是坚壁,任他滔天巨浪,或是高山,让河流至此分野。
当然,站在读者的角度,比起水平一般的书的泛滥,读书水平不够的读者就更多了。有的巨石是藏在河底的,在外面只露出尖尖一角,让人误以为只是个小石块。有的石块看起来很大,却是石灰岩,经不住岁月的洗礼。
在读书上,我自认为水平不错。老实说,这部《曼斯菲尔德庄园》,在我看来,不是什么大石头、硬石头。
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虽然我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没有小说本身的地位那么高,但哪怕它的十分之一,我都写不出来。所以常常感慨自己读得很好,写得很烂。有时候,经典的书看多了,常常惊为天人,自叹弗如。看到水平一般的小说,更是捶胸顿足喟叹不已——这么简单我竟然写不出来。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
简·奥斯汀是19 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在作者短暂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但是,《曼斯菲尔德庄园》这本小说往往冷落诟病多余哄抬热捧。的确,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情节稍显赘长,而且人物性格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而故事情节的发展颇有说教之嫌。
小说的女主人公,范妮是一个灰姑娘型的人物。由于家庭经济窘迫,在她十岁的时候便被送到了姨妈寄养。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胆怯拘束、沉默寡言。虽然她受到了托马斯爵士夫妇的礼遇和疼爱。而大姨妈诺瑞斯太太却是一个非常刻薄的寡妇,她时时告诫范妮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当成是贝特伦家的小姐,她必须忍受两个表姐对她的奚落和欺侮。但是她却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精神品格的人,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忍辱负重的毅力和牺牲精神。她一直坚守着,在家里年青人排演话剧的时候明确地表示反对并加以劝告,勇敢地拒绝 克劳福德的求婚,不为名利所诱惑。小说的最后,隐忍、勇敢的范妮终于时来运转。埃德蒙发现外表光鲜亮丽的克劳福特小姐内心阴暗,面对弟弟亨利勾引有夫之妇玛丽亚的行为而毫不羞愧,她是为了金钱接近他,而不是因为爱情。范妮用她的勇敢和矜持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她理想的爱情和富足的生活。
范妮这个“帕米拉”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作者自己情感价值观的表达。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只要内心有真诚的爱,即使是出身卑微、毫不起眼的灰姑娘,依然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生活条件下的贝特伦小姐们,最终跟别人私奔,名誉败坏。可以说,奥斯汀将道德标准和准则完全融入到了小说当中去。
作者用了非常犀利狠绝的笔法讽刺了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物。托马斯爵士的一家,虽然表面上祥和富足,但是实际上家庭里缺少温情,父亲非常地严厉,而母亲十分懒惰,从来不关系儿女的教育。在这个家庭中,范妮根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也使得初来的范妮不由自主地怀念恬静适然的田园生活。在贝特伦的家族中,除了埃德蒙,其他人身上都充满了骄纵傲慢的习气,特别的贝特伦的两姐妹。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范妮美好纯洁的心灵。
另外,简奥斯汀对诺里斯太太极尽讽刺之能事,相信读罢小说的人都会对这个人物深恶痛绝。起初,她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口口声声要收养范妮。但是范妮出现后她却声称照料诺里斯先生花费她过多心力,不可能再额外支出。之后她移居小宅,便是想法设法敛财。她预留的小房间拒绝让范妮入住,理由是她劳心这么多年,身体垮掉,怎堪外扰。她让瘦弱的范妮烈日里在花园里劳动。奥斯丁在小说中,极力讽刺了诺姨妈的出尔反尔、自私自利、寡情寡义,品格低劣却自我感觉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并不是一见钟情。小说的男主人公埃德蒙并不完美,他一直在范妮和克劳福德小姐中摇摆不定。或许,面对着风情万种的克劳福德小姐,才能获得感情上的猎服欲、征战欲。他对范妮的感情实际上选择了漠视。最后,埃德蒙终于幡然醒悟,而范妮获得了完美的爱情,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种峰回路转的爱情,加入了许多戏剧性的因素,不免落入俗套。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三)
这本《曼斯菲尔德庄园》比之前看的两本奥斯丁的书都要长,断断续续看了很久,看了一个多月才勉强看完,看到后面基本上已经有些麻木,只是在机械地读那些字句,并没有很用心地体会主角的情感变化,希望以后能够再仔细地把书重读一遍。
纵观全书各色人物,范妮和Edmund俨然成了标准的道德模范,行事不偏不倚,道德情操极为高尚,不虚荣,不耍小手段,不爱财,不贪图享受,其他一些年轻人身上常见的骄奢淫逸在他们身上丝毫也无,相反,他们甚至还能用自己高标准的道德原则为其他人提供建议,纠正他们的恶习,这样的美德体现在两个才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身上,让人惊异。我常常在想,这样的两个完美人格,可能存在于这么年轻的人身上吗?一个人在正当年轻的时候,不正是希望自己能够鲜衣怒马,琼浆玉液,享受人生吗?
尤其是Fanny的爱情,让我格外不解。哪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年没有梦?Fanny在面对Henry的穷追不舍的时候,居然还能够如此坚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将之拒绝,甚至觉得他的穷追猛打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难言的痛苦,毫无一般女孩在面对追求者各种追求手段时候的窃喜和虚荣,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了。试想一下,Fanny仅仅是一个寄人篱下,无人重视,家境落魄的女子,而Henry却是一个拥有大宗财产,性格风趣幽默,善讨女孩子欢心的花花公子,尤其是Henry表现的如此体贴真挚 – 先是赠项链,后是悄悄运用自己的关系帮William(Fanny的弟弟)获得了其全家人梦寐以求的海军提拔,最后在Fanny被其叔叔流放至自己那乱糟糟的家里,无人问津之时,专程赶到Portsmouth,对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的如此的用心良苦,不但没有给Fanny带来丝毫快乐,反而成了她的负担,让她忧愁,紧张。一个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居然在使尽浑身解数之后都无法打动一个未见过世面的乡村少女,这个女子的性格也算的上是坚如磐石了。不过,既然这是文学创作,这种极端的反应也许更能够衬托出女主人公的人格形象,Edmund不是也评价Fanny为 – Firm as a rock in your own principle吗?
而Fanny和Edmund的结合,也让我颇为不解,略感突兀。一个还在痴心地爱着活泼可爱,貌美如花,精于世故的Mary小姐的男人,认为自己非卿不娶,也从未将Fanny往伴侣的方向上考虑过,只是在数年间一直真诚地将她作为妹妹一般地爱护着,又怎么会如此突然地向其求婚,觉得她才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呢?这转变太过于惊人了吧?按照书中的描写,Edmund一直在Fanny的成长过程中,指引着她,对她的性格塑造和养成起了关键的作用,这在现在泛滥的网络言情小说中,不就是重口味的养成调教系列吗?(尼玛,我太邪恶了)
至于Mary,一个貌美,富有,自私,工于心计,善于为自己谋划的形象,这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甚至这样的人,往往极受欢迎,也常常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是吗?而且,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生存,有的时候甚至必须成为Mary 这样的人才能够生活的更好。而作者却借Fanny的口来对她进行种种抨击,这也让我难以理解,既然她除了性格中有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之外,没有做出任何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也没有做出何种恶行,为何需要对她如此鄙夷呢?难道这又是作者的道德家精神在作祟?
作者将Aunt Norris自私自利,悭吝无比的形象刻画的入目三分:自己的丈夫死后,她不但毫无悲痛之感,反而因为少了一口人,可以节约一点生活成本而窃自欢喜;在年轻人的戏剧热情破灭之后,她偷偷把幕布拿了回家,因为她家少了一块桌布,正好可以利用上来;去Southeron拜会Rushworth一家的时候,她还大老远带回几只蛋,一块cheese。。。 种种细节,灵活灵现地将其吝啬的形象刻画了出来。此外,关于她喜欢颐指气使,指挥别人的性格,书中也有非常生动的描写。
连续在两本奥斯丁的小说中看到关于Elopement的描写,让我对这种行为产生了好奇。两个年轻人如果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为什么不公开订婚,征求双方亲人的同意呢?在私奔之后,如果女方被男方抛弃,女方的命运又会如何?如果私奔的双方是真心相爱,组建了家庭,后面他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双方家长会不会接纳他们,他们周围的社会又会不会接纳他们?种种情形,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如何的,真心希望能够读读关于这方面的一些介绍,做一些了解,这也算是社会风气和文化的一个方面吧。
总体下来,觉得这本书自己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再仔细阅读,有新的体会。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四)
其实读原著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记得读的时候很有些不耐烦,毕竟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范妮并不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姑娘:纤弱易感,腼腆胆怯,罕言寡语,她不像伊丽莎白那样活泼风趣,不像爱玛那样生机勃勃,不像安妮那样一往情深,甚至不像凯瑟琳那样淳朴娇憨。诚然,她识大体,辨是非,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忍辱负重的毅力,在埃德蒙的教育下一直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且真的做到了,她性格中沉闷别扭的部分也只应归咎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并非天性。可是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会长久地受人欢迎。一开始我们会怜悯她的身世,赞叹她的美德和操守,但很快地,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另外的品质吸引过去,比如美丽的外貌,健康的身段,优雅的举止,风趣的谈吐,欢快的性情等等,正如克劳福德兄妹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般。
活泼健谈,殷勤备至的亨利和立志把牧师作为自己神圣职业的埃德蒙是多么的不同啊,能高谈阔论也能纵马飞驰的玛丽和总是楚楚可怜谨小慎微的的范妮相比又是何等地光彩夺目啊,这两个年轻人是那么地讨人喜爱,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对所有的事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总能想出一些新奇好玩的点子,他们见闻广博有说不完的新鲜事,他们身上散发着来自伦敦的时髦魅力,和这一切一切相比,亨利喜欢让女孩子爱上他的小嗜好就显得无伤大雅,只是有魅力的年轻人对自己魅力不自觉的炫耀罢了,既能给生活增添情趣又不会有什么损失,不是么?这简直是他迷人魅力的一部分呢。至于玛丽时不时说些大话或是对男女恋爱对牧师行业对财产继承说些讥讽的俏皮话更是没什么不妥,年轻女孩子贪玩好动爱时髦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么?这不正是她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么?
就这样,尽管透过范妮敏锐的眼睛我们一再看到这对兄妹的身上似乎有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我还是一再选择视而不见,像埃德蒙一样为他们着迷,想尽各种理由为他们开脱辩解,直到亨利和玛利亚私奔,玛丽写信给范妮试图掩盖和弥补这件丑闻时,我在感情上依旧是站在玛丽一边的,读到玛丽指责范妮的那段话:“她(范妮)为什么不要他?这都怪她,不懂事的丫头!——我永远都不原谅她。她要是照理答应了他,他们现在可能正准备结婚呢。亨利现在一定非常幸福,非常忙,而顾不上去想别人。他就不会费尽心思再去和拉什伍思太太往来。最后结果也只不过会是定期地每年在萨瑟顿和埃弗林厄姆聚会时调调情。”我甚至也有些同情亨利起来,以为就像玛丽说的那样,倘若坚定贞静的范妮能早些答应做他的妻子岂不是恰好可以挽救这个讨人喜爱只是没什么原则的年轻人,那场丑闻自然也就可以避免了。
接着就读到了范妮在听到这桩坏消息时的所思所想:“她又回想起克劳福德小姐那封奇怪的信,那封信她读了好多遍,读得都快背下来了。信中表现出的对弟弟的包庇,想要把丑闻掩盖下去的企图,和那样明显的语气激动,无不印证了眼前这桩丑闻的真实性。如果世上真的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敢于把这样一件天大的罪过视作儿戏,还试图掩盖它,想要逃脱不可避免的惩罚,那么这个女人非克劳福德小姐莫属。”
如果这些话还不够明确的话,利奥纳尔·特里林对此的评论就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亨利)扮演的角色要求他把玛利亚从一种缺乏欢乐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并把她置于无聊放纵的生活中。他的妹妹拒不承认这一事件具有任何道德上的重要性,这就最终证明她缺乏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我们起初认为,这里起作用的应该是现代人那种拒绝谴责性和性自由的观点,其实不然。因为这里要谴责的并不是性的活动本身,而是把性的活动作为一种游戏、一一出戏剧、或个人意志、人格的表现、或权力、威望、自主权的象征,简言之,就是把性的活动作为一种扮演和不真诚的活动。引起D·H·劳伦斯极度鄙视的正是这种把性的活动视同儿戏的观点。”
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字字句句都如同在指责我一般,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才清楚地看到范妮并非我一直以为的那样,只是一个保守呆板只会对表哥言听计从的乡下姑娘,她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又有善良心软的天性使她免于刻薄,她能坚持原则并非因为头脑简单而是真正的品性坚贞。这种可贵的美德是作者从头到尾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我却以为这不过是作者强加于主角的道德优势而不予理会。我像所有自作聪明的人一样习惯了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耍小聪明逃避责任逃脱惩罚,并且以为那些坚持原则愿意为原则做出牺牲的人要么头脑简单无聊乏味要么心思深沉另有所图,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真的相信有真正睿智坚定的人存在,我赞同地看着克劳福德兄妹不着边际的言行举止,甚至有些欣赏那样带着轻佻的机灵劲儿,总觉得他们是那样的漂亮可爱,有些淘气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有些任性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有些越轨也没什么大不了吧?道德底线在魅力面前一退再退,直到大错铸成再无可退。其实当真细细追究起来,他们说到伤害别人感情自己从中取乐时那样的轻描淡写,要求别人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时又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这样根深蒂固的自私霸道和毫无责任感,又岂是一个“可爱”的评价就能混得过去的?
利奥纳尔·特里林对玛丽这一形象的评论就很中肯:“初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时,玛丽讲的那些话听起来是愉快的,但当我们再次阅读它时,那些话就失去了光彩。我们开始感到她的调子里有某种令人不悦的东西,那就是不真诚,奥斯丁是第一个表现了这种现代不良品质的作家。她笔下的那种不真诚与早先那些作家笔下的虚伪有所不同。玛丽的意图并不是要欺骗世人,而是要安慰自己;她扮演了她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种女人。当我们被她迷人的表演所吸引时,我们也看透了她扮演的道德角色,但使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她竟然认为她这种扮演是必要的。玛丽·克劳福德是第一个现代类型,即一个精心培养敏感性、美德和聪明才智的风度的人的光辉形象。”
回头再想到自己,不由得越发惭愧。身为现代人,一面痛快淋漓地斥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面时刻准备着向各种欲望投降。书中的世界里到底还有个退无可退的最后底线,还有个公认的道德标准,现实生活中呢?吹牛说谎、同居私奔这些事如今看来自然是早已算不得什么了,我们早已半推半就地承认了暴力可以是美的,色情可以是美的,支离破碎可以是美的,混乱无序也可以是美的,一切行为都有了合情合理的借口,只等着有人有机会去实践了。我们心底真的还有那样一条线告诉我们有些事是一定不能做一定不能想的么?我们真的还能分得清crime和sin的区别么?
再回过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似乎就不像开始时那样不耐烦了。“当我们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愤怒消失殆尽时,我们才可能发现对我们心中无法言传的那些隐秘愿望来说,它所讲的是何等亲切啊。”它没有《傲慢与偏见》的轻松明快,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泾渭分明,没有《爱玛》的落落大方,也没有《诺桑觉寺》的幽默诙谐,然而正是它的晦涩沉滞成就了它的独特,正是这些暧昧不清难以界定的人物让我们低徊不已,它是一本能让人即使不喜欢也绝对不敢小觑的书。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五)
每次看简 奥斯汀的小说,无不被书中的女主角所吸引。进而演变成把自己当作书中的女主角。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情感丰富,内心世界细腻,喜欢自然。其它不同的地方则是由于环境所造成。比如家境殷实,在家里起主导地位的爱玛就多了点傲慢,寄人篱下的芬妮则怯懦自卑。提起芬妮,不得不谈谈我最近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书中有我最喜欢的英国乡村场景,庄园,牧师住宅,马车,晚间聚会,野外散步。。。。这些都是一片宁静舒适的象征。有品质美好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幸福的在一起,虽然中间会经历些挫折。有情感发展的细节描写。芬妮背井离乡,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确实会使她产生一种自卑胆怯的心理。况且诺里斯姨妈又灌输她处处低人一等的思想。只有埃德蒙表哥把她当做妹妹看待。这就给孤寂胆怯的芬妮埋下了依赖的情愫。经过时光的推移,这种情愫势必会越来越深,变成爱恋。芬妮和表哥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这种纯洁坚贞的感情才能战胜克劳福德穷追不舍,信誓旦旦的爱慕之情。其实当克劳福德开始追求芬妮,况且是诚意满满时。我动摇了,就像托马斯爵士所说的,一个品性良好,家产富裕,又爱你的人,哪个姑娘不会授受这样的求婚呢?我也试图相信,他们结合以后,一定会生活的很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奥斯汀给出了答案。芬妮并没有接受克劳福德的求婚。她不仅是因为克劳福德原来行为的轻浮,对表哥埃德蒙深深的爱,还有就是她知道她 和克并不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的思想不一样。这样的人即使在一起,日后也会出现很多矛盾。而克劳福德,还没坚持多久,就暴露了他性格中最要不得的一面。和埃德蒙已婚的妹妹调情。最后闹得只能带她私奔。我在庆幸芬妮没有接受他的求婚的同时,也责问自己为何会相信她和克劳德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克劳德即使喜欢芬妮,但是他天性中轻浮,自私的缺点何尝不会成为芬妮日后痛苦的根源呢?况且芬妮又不爱他,难道就因为感动而勉强在一起吗?因此克劳福德的提前败露对芬妮来说是免了一场灾难。反之,埃德蒙和克劳福德的妹妹玛丽的爱情也是存在一些问题。埃德蒙起先被她的美貌气质所吸引,后来慢慢地接触中也发现了她和自己有些看法的差异。玛丽向往上流社会的富足生活。而埃德蒙却甘愿过那种平静,只要不穷就行了的生活。虽然他们两情相悦,可是在生活追求方面却相对立。后来埃德蒙还意识到玛丽在道德准则方面和自己也大相径庭。比如 对克劳福德和她妹妹私奔的这件事上。埃德蒙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而玛丽则觉得他们俩傻,破坏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由此,埃德蒙看清了玛丽的为人,知道原来他一直爱的只是他心里幻想中的那个玛丽,而不是现实中的这个她。认清了事实,分手就难免了。不管是克劳福德和芬妮,还是埃德蒙和玛丽。他们没能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彼此并没有心灵相通。而能长长久久在一起不是只靠一时的相互吸引,条件优越。更主要是两个人能思想 能沟通得来。最后,埃德蒙和芬妮迅速的坠入了爱河。芬妮一直以来都是深爱着埃德蒙的,只是埃德蒙不知道而已。但他们一直以后都倾诉彼衷肠,心有灵犀,无话不谈。埃德蒙在失恋以后,不免会发现,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六)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艰难地把《曼斯菲尔德庄园》看完了,因为最近忙着复习考试,但很庆幸,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而且感触还不小。可是结尾还是有点让我不爽,因为又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或许是我的内心还没有与作者简.奥斯汀的思想一般成熟吧!但如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表妹和表哥怎么可以相爱呢?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子总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有思想,感于表达自己感情的女子却偏偏得不到自己心爱之人?虽然抱着这样的疑问,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
女主角范妮是寄养在姨夫家的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这个陌生的家中只有二表哥埃德蒙关心她,这当然成为后来这对表兄妹相爱的基础啦!(看多了小说的人都可以猜得出啦),范妮因为自小从贫困的家来到姨夫富裕的家,被诺斯里夫人百般为难,嘲笑,而且诺斯里夫人老是要让范妮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低人一等,她的表姐所能享受的她根本不能享受,而是每次在埃德蒙的帮助下,范妮才能体验到那一份轻松和属于自己的权利。范妮在这种环境下养成了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坏习惯,以致于在亨利拼命追求自己的时候,也不感和姨夫托马斯爵士坚定地表达自己对亨利的感受,才使亨利有错觉,觉得她是在考验自己的耐心,范妮自己也痛苦万分。这又何苦呢?但这也不可以怪她,是她自小受的教育影响的。从作者的观点来看,似乎要塑造一个温文尔雅,体贴,善解人意的女子,或许她认为在她那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女子来净化这个污浊的社会。
这一点从这本书的一个配角范妮的大表姐玛丽亚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慕虚荣但有追求真爱的女子,她曾经爱上亨利,但是亨利仿佛又与她的妹妹朱莉亚有暧昧,所以她想搓一搓他的锐气,赌气般的选择嫁给了父亲为她选择的丈夫,因为这个人有钱又有名,我想她或许会过得很好,因为那个男人一直都很爱她,而且玛丽亚很漂亮,完全可以在上流社会出入,并成为闪烁的一颗明星,但是都是因为亨利吧,也不能全怪他,因为玛丽亚对亨利还有情(或许是因为亨利长得比她的丈夫好看)。在亨利的甜言蜜语下,决定和他私奔,把自己的婚姻,名分,家庭,清誉都扔了,这样真的值得吗?对一个女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建立在金钱名誉基础上的婚姻还是建立在外貌和蜜语基础上的浪漫爱情?这个问题我现在还不会做出选择,因为我还没有过这些经历,或许到适当年龄,我也要做出这种选择,这该多痛苦,一旦选择错误,就是毁了自己的一生。就如同玛丽亚,在私奔之后才发现亨利并不适合自己,而且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而亨利在选择了玛丽亚后也才发现范妮才是最好的,才是最值得他爱的人,难道真的要等到事情走到不可逆转的时候,人们才会珍惜从前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吗?
好了!再来看看埃德蒙和玛丽.克劳莱的爱情。他们这段爱情在我看来是让人惋惜的一对,我到现在都还不明白为什么在埃德蒙眼中,只有接受他的思想才是好的,而且他也说了“克劳莱小姐什么都好,就是思想受那些人影响太大了”,看到他们的爱情,我才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主旨,就是一个人在这世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就够了,物质上的只要足够自己过就好了不必强求太多。或许吧!从这个方面来看玛丽确实不适合埃德蒙,但丢开这方面他们两个在外貌,性格等方面都是很般配的,玛丽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做人很圆滑,人漂亮聪颖,成熟,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比范妮强,唯一不足就是埃德蒙眼中的思想问题。我又在想,范妮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受埃德蒙的思想影响的,这当然造成埃德蒙在感情上对范妮的偏袒,这难道不是一个矛盾吗?
总之,在这本书中给我的矛盾冲击太多,但我本身就很喜欢思考这些矛盾的问题。《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塑造爱情方面是很成功的,但我不敢认同这样的情节发展会造成这两个年轻人的相爱,这本书好看与否还是见仁见智吧!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七)
芬妮由于家境贫寒且家中孩子众多,富有的姨妈为了减轻她家的负担便收养了她。虽然生活条件富裕,但寄人篱下总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只有二表哥埃德蒙的关怀备至抚慰她的幼小心灵。难能可贵的是,芬妮在那样的环境下,始终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守自己的…
有一种记忆,持久不变;有一种颜色,鲜亮永恒;有一种记忆,圣洁神圣。红领巾,你让我着迷。记得那是一个美好的早晨。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在大地上洒下碎影。一位大姐姐将手中鲜艳的红领巾系在我的脖子上时,我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蹦了起来,自豪的说“今天…
与梦同行作文(1)梦想是大海中的灯塔,使归航的船只不会失去方向;梦想是光彩夺目的钻石,令无数人执着于它;梦想是一双巨大的翅膀,把人们那沉重的身子托起翱翔于天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但是梦想必须经历挫折、坎坷才能得以实现。警察叔叔的梦想是人…
芬妮由于家境贫寒且家中孩子众多,富有的姨妈为了减轻她家的负担便收养了她。虽然生活条件富裕,但寄人篱下总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只有二表哥埃德蒙的关怀备至抚慰她的幼小心灵。难能可贵的是,芬妮在那样的环境下,始终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守自己的爱情,不被世俗所纷扰。
安妮在曼斯菲尔德的初次出场,表现得胆怯,羞涩,看起来有点笨拙,并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是姨妈家的孩子落落大方,颇为自信,似乎更能博得读者的喜爱。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表姐玛利亚为了钱财和房子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粗大肥胖,资质平庸”的年轻人,却跟哥哥的朋友亨利私奔,最后被抛弃。表姐茱莉亚跟已婚贵家子弟耶茨私奔,遭到世人唾骂。克莱福特小姐也被金钱和权势蒙蔽双眼,最终错失了自己最爱的人而终身未嫁。而芬妮却始终如一,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金钱和甜言蜜语所屈服,最终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婚,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书中几段感情纠葛都始终围绕着金钱利益而展开,到时女子的选夫标准就是家世好,至于爱情似乎都已被她们遗忘。许多女子被金钱蒙蔽双眼,牺牲了自己的终生幸福,或见异思迁与情郎私奔,毁了自己下半辈子。唯有芬妮坚持自我,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当今社会,为金钱和地位牺牲自己幸福的事例多如牛毛,太多女子坚守“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单车上笑”的信念。但是为了冰冷的钞票,让自己的后半辈子生活在可怕的坟墓里,在无数个夜晚却只能用泪水来编织那可怜的梦幻,悼念那错过的一瞬。这刻骨铭心的痛却只能为当初的错误而买单,这无数的泪水却只为人前的虚伪而流,悼念的悔恨也只换回了一纸离婚通知书和冰冷的钱财。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择偶标准可能和书中所写完全一样,一个钻石王老五旁边总是不乏N多追求者,富家女周围也满是狂蜂浪蝶。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却跟不上的今天,如何像芬妮一样保持自我就显得犹为重要了。那些挤破头想嫁入豪门的女星最后又有几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呢?殊不知,一入豪门深似海啊!但他们早已迷失本性,最后飞蛾扑火,白白葬送自己的幸福罢了。我们要不被表面的风光所迷惑,追随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幸福!
曼斯菲尔德庄园在书中就象征着资产阶级贵族所谓的上流社会,本着金钱至上的原则,无数人打破头都想进入其中。它吸引了一群又一群的女子抛弃自身的幸福,将灵魂囚禁其中,最后惨遭抛弃,孤苦一生。它不仅仅是书中故事发生的地点,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文化的象征。
书中所有女性的婚姻悲剧都是由资本主义贵族阶级虚伪自私,丑陋,贪婪拜金的本性所致。罗礼士太太,提议收养芬妮,却不愿承担她的责任,寻找各种理由推辞,怕给自己增加经济负担,却想得到行善的好名声、她小气自私,为了省钱,住进妹妹家。她虚荣势利,宠爱玛利亚和茱莉亚,嫌弃芬妮,常常将芬妮当做下人一般,使唤来,使唤去。普莱斯太太在生活窘迫时,放下自尊和面子,请求姐姐的帮组,然后在姐姐家遭受不幸时,她却漠不关心,自私自利,依旧过自己的日子。
而她们的女儿正是受母亲的影响,眼里只有金钱,眼高于顶,跟着贵公子私奔,却惨遭抛弃。她们的家族更是冷血无情,怕她们有辱家门,将她们逐出。一切的因果循环又是谁的错呢?怪就怪自己无法保持自我,易被诱-惑吧。
本书中唯一一位不受“庄园”影响的就是芬妮了。她的家境也很窘迫,很早以前就被送到二姨妈家寄养。她并没有受当时风气的影响,而是随自己的本心,爱上了从小就对自己非常照顾的表哥埃德蒙。在面对贵公子的疯狂的追求时,她头脑清醒,没有为别人的金钱和家世所倾倒。就算周围人人都劝她嫁给贵公子时,也包括埃德蒙,她也没有屈从。她的姨夫让她回自己家体验一下穷苦人的生活,这样她就自然能明白他们的苦心了。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的心依旧。最后她的表哥埃德蒙也终于认清了他一直喜欢的女孩的真面目,和芬妮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芬妮的这段感情可谓难能可贵。她的痴情,执着还有她的眼光无不让我们钦佩。她敢于坚持本心,丝毫不屈从于现实与大环境,没有被别人的话语所左右,最后牢牢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但若想当然地以为有钱就能幸福那就打错热错了。“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并不能让天使赐下幸福来。火焰虽然明亮温暖,但扑向它,你却只能被灼烧。芬妮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并没有扑向那温暖的火焰,华美的庄园,相反她选择了合她心意的,对她非常照顾的埃德蒙,那时他还是没继承遗产的牧师罢了。就算没有华丽的庄园,只要日子还过得去,双方都勤劳肯干,何愁过不上好日子呢?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爱情启示录,它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幸福,特别对当今社会的我们,意义犹为重要。在揭露资本主义贵族阶级拜金贪婪,自私丑陋面目的同时,芬妮的爱情主义价值观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知道我们同样陷入了择偶家世至上的误区里,酿造了一桩又一桩的离婚悲剧。学习芬妮,认清自我,其实幸福一直在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