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册读后感(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卡尔·马克思
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翻起上年夏天买的这本书,尘封了一年却不发一声怨言。当我开始读起时,立刻被作者说书一般的讲述手法吸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段段令人扼腕的感情、一个个谜一般的故事。
“我”的不幸又万幸的际遇为整本书的情节穿针引线,吃百家饭的我对无梁村每家每户的情况了解得最透亮,感情也最复杂。他们朴拙又奸猾,善良又歹毒,大方又吝啬,直言直行又忍气吞声,为了钱不惜一切又为了感情挥金如土……这是矛盾的,可,人就是矛盾的啊!
有矛盾就坏了?未必。“我”与“骆驼”(骆国栋)是水与火的交融,成了换命的弟兄;老姑父与吴玉花打了一辈子仗,最后魂归一处;春才跟他的媳妇倒是没矛盾,先前举案齐眉,却被卷走了所有钱财,哦,还留下了五块钱……
这一层层的矛盾下,是一层层的关系网,是挣脱与粘连、是借助与逃避、是守望与回馈。
“我”进入省城、闯入北京、打进上海,拼命挣脱“黄土小儿”的标签,却时时收到“见字如面”的卡片;大国二国在母亲“虫嫂”的资助下念书走出了村庄,却再也不愿回到这个地方,不愿见他们的亲娘;梁五方一辈子上访、蔡苇香富裕后回家乡办板材厂……
然而,当时间走得差不多,人换了一茬,这个村子还叫着“无梁村”,“我”的心却哭了,我变成了漂泊者,虽然,“我”有很多钱。
人离不开自然关系,更离不开他的社会关系,这是思想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的一次界定;在作家李佩甫《生命册》里,人情有时薄如纸,人情又或重如山,个中滋味,全在体会。
生命册读后感(二)
经常看到“不忘初心”这句话,起初不很在意,也不很理解。后来看《刘心武续红楼梦》,发现贾宝玉说道:“永存赤子之心,永葆愚痴之态。”这句话似乎可以理解为不忘初心,永葆本真。最近阅读《生命册》,再次感受到人的确应该不忘初心,回归本真。
《生命册》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以简单写复杂,以黑暗照见光明,以欲望的轻为灵魂的重作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灵动而又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就像无边的平原上蔓长的各种草,各有各的悲凉与辛酸。
丢——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之一,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背负着农村许许多多无法偿还的人情债和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追求着、失败着、奋斗着、憧憬着,希望有一天能追回自己失落的许多东西,包括出一部书、金钱、爱情、美好的生活啦等等。可是在追求的同时也就可能把自我丢失了,把本真丢失了,把本质的东西丢失了。所以我觉得“丢”这个小名很有寓意。
“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骆驼——作为另一个主人公之一,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想赚钱,想赚大钱,给乡亲们修水库。可惜他没有把这条路走好,却不断地千方百计地喊出“必要拿下”这样的口号,在金钱包名利库美色戏中,不断迷失自我,就像书中说的“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就该警惕了。”可是他依旧陷入无边的欲望泥潭,无力自拔,最终得了忧郁症,从十八层楼上跳下,以一曲挽歌“我打虚空里过了”阐释了我们“做人要有底线”的道理!
书中有一位起初让我唾弃,后来看得直流泪的人物——小虫窝蛋儿——虫嫂。虫嫂个儿极小,丈夫残疾,为了抚养三个孩子,她只好去偷,成为去全村人唾弃、辱骂,甚至殴打、批判的“破落户”。后来虫嫂靠捡垃圾供三个孩子上大学,孩子们却是一个个不把她当人看待,觉得她只是一团怪味,还连一声妈都不叫她。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苍凉的流年,悲怆的境遇,艰辛苦楚甚至令人心寒的抚养儿女方式,写尽人情冷暖,极绘愚蠢的农村意识,残忍的群体性攻击,表现出一个时代农村的挫败与脆裂,展现一部农村沉重的辛酸史,让人感到人类自我救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老姑父——作为书中的村支书,应该是一位干部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他作为书中的线索人物,贯穿整篇大作。他爱军队,却在无梁村时光的打磨中一点一点浸染、一点一点被抹去他的军人特质;他追求吴玉花。却一生都在和妻子无休无止地“打仗”;他关心年轻有才却最终自宫的春才、关心“八步断肠散”杜秋月、关心上访无果却坚持三十八年的“上访专业户”梁五方;关心自己的女儿蔡苇香,然而这一切都遭到历史的讥讽,时代的嘲弄。最终作者对这个人物盖棺论定,寄予很深的思想内涵——这是个荣获17枚军功章,灾荒年代以四十七亩胡萝卜救了全村人的村支书,最后落得个众乡亲在碑文的反面认可他的“胡萝卜事件”。作者以一盆“汗血石榴”栽种在他的坟前,以“我的叩拜”这个结局,告知我们:欲望会使人的眼睛模糊了,睁不开了,甚至瞎了,但希望永在,信念永在,人的本真永在!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本色,要有做人的底线,要找回本性纯真的、质朴善良的、真诚实在的、也就是“让筷子竖起来”的秘诀——不忘初心!
记得以前读过一首诗:“大雪洁白\洁白得让人心生难过\这雪花一朵紧跟一朵\就像冬天张口说话了\一句一句\轻到最轻\竟然是重”《生命册》里塑造和展示了一个又一个雪花似的轻飘飘然而让人深感难过的人物。到最后,我们终于看到另一片“雪花”在飞舞——就是经常爱说“麻沙沙的”的小玛莎。她5岁,天真无邪,脑袋里却长了个小瘤,走路经常撞到墙壁,医生说必须等到9岁她才能开颅。小玛莎成天撞墙,却成天笑着,像葵花一样。作者看得心疼,我也看得心酸。生命里总有些许这跟那说不清的注定,可是这孩子告诉我们:希望还在!就像那潘多拉的匣子,尽管人间有那么多疾病、痛苦、战争、灾难……可是人们不会放弃希望,不会放弃最初的念想,更不会放弃自己的初心!
不忘初心——这是作者努力寻求的一片绿叶一缕微光一片雪花!“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最后我终于读懂了《生命册》扉页上泰戈尔的诗:“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生命册读后感(三)
《生命册》讲述了在吴梁村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吴志鹏从乡村走入省城的人生浮沉。
吴志鹏走入省城先是做大学教师,希望摆脱农村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无奈收养他的无梁村老姑父不时传来要求他为村人办事的指示性纸条,让他很是为难。在爱情的憧憬和困顿面前,他毅然接受大学同学“骆驼”的召唤,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一名北漂。在地下室里当了几个月的“枪手”挖到第一桶金后,为了更宏大的理想,他和骆驼分别奔赴上海和深圳开辟新的商业战场。
“骆驼”虽身有残疾,却凭借超出常人的智力和果断,杀入股票市场并赢得巨额财富。而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骆驼的欲望和贪婪也日益膨胀,他使出浑身解数攀附进官场名利场,不惜用金钱和美色将他人拉下水,而自己也在对欲望的追逐中走失了最初的理想,最终身陷囹圄,人财两空。
吴志鹏小时候父母早亡,他的老姑父领养他,在食物匮乏的特殊年代,挨家挨户的抱着他寻奶吃,邻里乡亲对吴志鹏一面展示善良的姿态,一面持有对他作为一个资源的所谓“掠夺者”的仇视。虽然邻里乡亲的救济与恩情是他顺利进入省城的通行证,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泽,待他就业后,他的老姑父给他邮寄了无数个写着“见字如面”拜托他为形形色色的村人办事的白条,有梁五方、虫嫂、杜秋月、春才等等。
这里面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虫嫂和杜秋月。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物质极度匮乏,虫嫂就趁粮食成熟时节去地里偷盗各家本就不多的粮食,无边的褐土地是她的依托。就在这样偷盗的岁月里,她拉扯大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由于虫嫂平常以风流事为交换进行偷盗所换来的名声不好,遭到几个孩子的唾弃,后来虫嫂为了孩子改邪归正,去往县城,靠收破烂把他们三兄妹供出来并出人头地,但始终得不到子女的理解,直到最后虫嫂回到无梁村因病死在故里都没换来子孙的照顾,不仅惹人唏嘘。这是虫嫂的血泪史。
而杜秋月是吴志鹏的小学老师,他是在1962年因为作风问题下放过来的,1966年夏天涌起的文化大革命让杜秋月真正的戴上“高帽”,在外饱受毫无尊严的批斗,(范_文_先_生_网)在家也饱受出身无梁村的妻子的“批斗”。按照作者的话,老杜在“理”上说不过老婆,毕竟“理”是乡村的,动起手来也打不过他老婆,毕竟他老婆嘴一份手一份。然而十年后,老杜在平反后地位陡然提高,毅然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在他妻子的穷追猛打下最终复婚,即便此时的老杜已经被妻子折磨得脑子坏掉。这是杜秋月的血泪史。
生活在和平年代,“运动”这个词,在一定时期内,加上前置定语,是有特殊含义的,它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狂欢,又或者说是庸常日子里难得的一次放纵。人们都有想疯的时候,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从众、无知、麻木却在无梁村复杂情感的交织中投射出大的时代背后的苦难,这是偶然的聚集,却也是必然的经受。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运动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开明和文明的时代里,却在上演着新的背景下的哀歌。只要“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温度,这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在外打拼的吴志鹏和骆驼两人,随着商业版图越做越大,他们始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骆驼是火焰,他的人生就是“抢”,抢时间,抢机遇,眼睛里总是迸射出永不熄灭的火苗。然而,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骆驼最后还是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所谓“好人”,最后他还是败给了时间。这是骆驼的血泪史。而吴志鹏是海水,冷静、沉稳,他背负着养育他的一方土地,故乡的千万双眼睛在盯着他,让他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哪里,要去往何方,这也是故乡烙印在吴志鹏生命册里的血泪史。
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似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泰戈尔说,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人生的轮廓就是在艰难的经历中缓缓刻下的,根植于内心的信仰让我们的生命册主题鲜明却不失厚重。这是时代潮流下的生命册,这也是每一个有血肉的人的苦难与磨练书写的生命册。
生命册读后感(四)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说《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昨日,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或者说,小人物的描述充满了乡土气息,也能够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关于诚实的名言
小说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你务必拥有三要素:身份、单位、关联。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但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大学老师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却被自己的背景和关联所拖累,不得不逃离,成为一个“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乡村的小人物,命运更是不堪!
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明白,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以前多么春风得意,之后在户外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杯具故事。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
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们的知识境界、生活阅历、价值观念束缚了你们的思想,绑架了你们的行为……口号大全
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杯具性的,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骆驼”与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却也是杯具性的。“骆驼”硕士毕业,身残志坚,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透过个人奋斗最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却没能及时收手,最终被迫跳楼身亡。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也是导致杯具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我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我怀念蛐蛐的叫声。我怀念倒沫的老牛。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我怀念门搭的声音。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
——这些语句,意味学长!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长的乡村,乡村的人,乡村的土地,乡村的风俗,乡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就是“我”的关联,是我终生不能“负”不敢“负”的乡间恩人!
生命册读后感(五):
《生命册》读后感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正因出身的负累,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初衷,走上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奋斗旅程。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最后,经典编写还只是一个梦,而想做一个干净的商人都没有了信心。在人们的眼里,“我”就应是一个成功人士,可成功的背后泪多少?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应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二)
骆驼的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同甘共苦、几度沉浮后,他在商业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之后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能够放下做人做事的底线。虽身有残疾但命犯桃花,虽几经曲折却也奋斗到荣华之至。但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生(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生(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因此分裂、因此悲怆。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三)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四)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五)
说《生命册》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其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其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还有小说本身的文字和结构安排。小说文字流畅、佳句连篇,可读性十分强。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巧妙:共十一章,单数的章节(1。3。5。7。9。11章)从我打进省城到回归乡里,以我和骆驼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唱的是现代生命哀歌。双数章节(2。4。6。8。10章)分别写了老姑父老蔡、龙麒麟梁五方、虫嫂、老杜、春才,唱的是以前那个年代的生命哀歌。而其中的联系,来自于我和骆驼在谈判中确定的暗语:“老蔡来了(注意分寸)”、“梁五方来了(戏过头了)”、“杜月秋或老杜来了(面临危险了)”。还有我斥责骆驼的话“春才下河坡——滚球”,及我看人时对人的评价“小虫窝蛋”。这种看似“胡乱”的联系,恰恰反映了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的烙印,也是基于这种有意无意的联系,让我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想去往何处;让我应对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时,没有象骆驼一样选取前者;让我最终能守住做人底线。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恩怨怨的牵绊,使“我”成了一个“身后有人”的智者。读来觉得,这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
(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愿屈原的感慨、老杜的泣血朗诵,能打动那些“有私心”而又掌管着国计民生的人们;但愿每一个人无论贫富没有贵贱,都能够有尊严地做人做事;但愿世间不再有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六):
读《生命册》有感
我要收回之前说《生命册》是一本烂尾的书的说法,最近重读了这本小说,作为一部“巨著”,它的确不够宏大。它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对家乡人物的刻画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线不够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点单薄。但作为一本小说,它比许许多多书店贩卖的新书的确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语言,在于那粗糙的方言俚语,在于作者的沉淀,让我坚信,读下来,你对书中的人物会更有明白,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感悟。读下去吧。
主人公吴志鹏是无梁村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他受了全村人太多的好处,从一个婴儿开始,老村长就抱着他串门入户求婶子“给口奶吃吧”,大学又是占了全村唯一的推荐名额。这样一个受了恩惠的人,他的内心除了感激外,更多的却是逃离,他想逃出穷苦的平原山村,他最后到了城市里。无疑,他是发奋的,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起初,他想在大学教书评职称娶系花,但他走出了无梁村,他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稻草。那些给过奶喝的人的忙,能不帮吗?老村长的纸条,“见字如面”,这是给了他命的人啊,能不帮吗?但是,救命稻草只是稻草,他救不了全村的命,反而要被那些无形的手一同拉进河里了。他逃离了,不止是逃离无梁村,而是逃离所有跟无梁村有关联的人。吴志鹏,书里的“我”,成了一个没有根的人。
我说过,这本书在12年的时候,我就读过,系列书再版的修改是好朋友波姐。当时读的确没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不然也不会在今年拿出再读。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佩甫的另一本书《羊的门》。这本《生命册》,我也一向没有把它当做寻根文学的代表,重读后,却有了体会,“我”最后逃离了,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成了有钱人,四五百万,那是第一桶金啊,“我”把它铺在了床上,整整7层,睡在了钱上,最后踏实了。但是,“我”硌得慌,睡在钱上还是不踏实啊。而且,我总感觉背后有人,确切地说,不是人,而是一双眼睛,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被一双眼睛盯着,吴莉莉和小乔都问我,“你背后是不是有人呢?”
能够说,结构无论如何变幻,从“我”的主线,写到拐嫂、梁五方、杜秋月、蔡总、春才,无论写到村里的哪个人,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正因,“我”的背后始终有一个人。那个人或许是埋在盆景里的老村长的一颗头颅,也或许是开了天眼的五方,“我”始终是提心吊胆的……一个没了根的人,背后却老是被一双眼睛盯着,能不害怕吗?但是这个害怕,这个凡事都要先慢一慢,却到最后救了“我”,否则,“我”是不是也早就和骆驼一样,从十八楼跳下去了呢?
“我”是没有办法脱离无梁村的,正如作者在开头写的,“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是背景,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我”也是有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无梁村,是无梁村里那些把“我”奶大、让我背负了还不清的债的村人,就是这个“背景”,让“我”成了事。“我”的结局,是回到无梁村,但是债却还不完了,老村长临终前的纸条上写了“丢,我想听听国家的声音”,他是想要一台录音机,但是“我”给不了,等“我”能给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那些债,是还不清的,因此即使回到了无梁村,“我”也知道,回不去了。
重读《生命册》,回忆起李佩甫写的《羊的门》,也是这样平淡的叙事,每一句话,他都是像讲给你听,你只是在听一个故事。听的时候,你也只觉平淡,听完了,回味一下,却想哭。不知不觉,听的人已经被感染了。主人公的小名叫“丢”,他一出生就被丢弃了,没有父母。他是独特的,但也是普通的,他如同所有有父母却离开了父母的人,所有逃离家乡,忘了本的人,但是真的能逃离吗?离开了,根在哪儿呢?每个个体,都只觉得自己也但是是离乡背井,有自己要过的生活。但是是活着活着,忘了一些东西,丢了一些东西?但是是觉得大城市的机遇更多,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不就行了吗?何必回去,何必回头?
我的外公,还住在村里,村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了。每每去,都能听到老人们谈着哪家孝顺哪家不孝顺的家常闲话?听到哪家老太被嫌弃,哪家老大爷生病是被活活气死的,每每我都疑惑,我问,那些小辈呢?怎样不劝劝父母呢?也没有人回答我的,老人间只是抱怨,他们自然也不用我去当热心的说客,也不想听我的义愤填膺。他们最多会说,作孽呢,语气里也风平浪静。他们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已经把生活过长日子了。
但我总有不甘,却没有对策。别人家的事,我是没有资格说的。不一样的家庭有不一样的方式,外人多说一句也是不敬了。但我此刻总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许我早就在不知觉中这么实践了。但凡听说这家小辈是不孝顺的,我坚决不去和他交友做事。仔细一想,我所有的好朋友,无一不是对长辈敬重。和闺蜜聊天,她说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春耕秋收时,外婆总带她去田地里,路上会经过一个小卖部,外婆总会赊东西给她吃。她说,没想到啊,我是吃着赊的东西长大的。言谈间没有不好意思的自卑感,反而充满浓浓的幸福炫耀。即使嫁了人,她此刻有机会便去看望外婆。
看完一本小说,总以为人生没有小说里那么激烈动荡,也没有选取考验。但或许有一天回过头,每一条路的每一个选取,都充满了二次可能,每个人都是在迷宫般的人生里走了自己的枝桠,完成了生命之树。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
生命册读后感(七):
读《生命册》当然是正因他得了矛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一个标尺,当你没有好书可读时,读获奖作品,最起码能保证不轻浮、不低俗的底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谅我的无知),开篇读第一章,就觉得熟悉异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亲切感在作品里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强。
本书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梁志鹏)和骆驼为主线又有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画册,讲述的是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起初我并不十分明白这句话,读完《生命册》之后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筑,你这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他的见识等过去一砖一瓦组成的,你喜爱或是厌恶他的某一点,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无来由的。当你想武断的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你的评语背后,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造就了这样的他?如本文的梁五方,一个专业上访户。上访户的形象,无赖、流氓、不明事理、给他人添乱。然而,上访户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并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无赖,他的没脸没皮,而我们却知道他们确实遭受了不公,这不公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无奈的是,愤其不公者如我一个小办事员,无力给他一点点帮忙,而有潜质解决他们问题的领导,基于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考量种种因素只会强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访,却根本不会去解决他们上访的原因。虫嫂,一个脸皮厚如城墙的惯偷、一个不知廉耻没有节操的侏儒,却也是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勤劳辛苦的母亲,在别人都挨饿的年代,她的孩子们正因她的勤劳、她的偷窃和不知廉耻不仅仅不会饿着,甚至还能吃饱,无知的孩子因饱腹而幸福,却在懂事后无比嫌弃这个让他们丢脸的母亲。以及梁志鹏、以及蔡韦香、以及骆驼、以及春才……,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之后的成名或败落,我们就应知道的是他们经历了何种才至此。
好的作品应如此,他会带给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你讲个故事阅后即忘,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故乡的远去、城乡的隔阂,有很多语言能够去述说,却无一不显得无力而苍白,而好的作品如本书敢于将方方面面展示给你看,至于你究竟读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人而异,但终归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乡村、这样一批丰富生动的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河南籍作家阎连科,他们的笔下,有同样贫瘠的土地、有同样善恶并举的村民、有同样五颜六色的村庄里的时光和声响,他们不吝于展示故乡的种种不堪,而我们同样能读到“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正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命册读后感(八):
《生命册》读后感
行走在这茫茫尘世,看匆匆忙忙行走的他们或为职责,为欲望,为名利而奔走劳累。然而当天黑以后,夜幕降临。当心灵四处流浪奔波之后,他们是否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曾以为自己活在这茫茫尘世是累的。被疾病侵袭,被痛苦折磨,被欲望负累。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生命册》中一群群唱着生命哀歌的人,他们用一生阐释了活着的真谛,用血泪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生命册。因此,我才懂得生命之深,才知道活着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故事中的“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社会最底层,透过大学这座独木桥成为了城里人。然而等“我”找到工作成了“吃国家饭”的人时,乡亲们纷纷找“我”来帮忙。各种繁琐之事使“我”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我不断的逃离,最终辞去了工作。和大学同学骆驼一同北漂,最终扎根于城市,成为了成功人士。然而最终也摆脱不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故乡是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我”的身上。
故事中“我”生命中的贵人“骆驼”,他执着,能干,精明。是时代的弄潮儿。他虽然身体上残疾,但却以自己的潜质,从最初以最残忍的方式——以命相逼夺得稿费,到最后为名利欲望奔走,机关算尽,在无尽欲望压迫下患上了抑郁症,最终以跳楼结束了生命。他的一生,拥有钱权名利,让无数女生追捧,然而他的无尽贪欲和欲望,一步步让他走上绝命之路。
看完骆驼的结局,我不尽悲叹这世间无数为名利奔走的人,为名利劳累一生,最终却为名利而亡。故事中的“我”和骆驼算得上是社会上的上层人物。然而,最让人心酸的是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被命运玩弄,让命运随意摆弄的可怜人。他们活在社会最底层,为活着而拼命着,为生存而挣扎着。读完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故事中最让人心痛的要数那个活的最卑微的女生——虫嫂。她卑微而又艰难屈辱的挨过了一生。他不顾自己的贞洁与名誉,透过偷窃换取喂养丈夫和孩子的食物。用乞讨换取肉包子,满足了丈夫死前的小小愿望。然而当她得知正因自己的作风,自己的偷窃行为,使得三个孩子感到厌恶时,这时她开始去寻找尊严,发奋去改过自新。透过捡垃圾和卖血,供养了3个孩子成为了大学生。当乡里人都以为她要享福了,然而却遭到了孩子们的嫌弃。最终抱着那把破扇子回到村里病死老去。三个孩子却在虫嫂死后,为了破扇子里那几万元的存折而撕破脸。
虫草的杯具不禁让人感叹世态之炎凉,生活之艰辛。然而那些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呢,她们和虫嫂一样,一样挣扎着,挣扎着……
活于这茫茫尘世,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叹世事之无常。世事变迁,我们无法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又该如何?有时候,人似乎成了命运手中的玩偶。那个年轻时历经战场,叱咤风云,那个为感情而迁移他乡的老姑夫——蔡国宴。在乡里,是一个为乡里人操劳一辈子的村支书,然而年轻时却和妻子打了一辈子,年老时眼睛看不见了。却遭到老婆和女儿蔡韦香的无限欺辱,直到最后临死前想听听国家的声音(想有台收音机),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或许当我们还在感叹,老姑父蔡国宴一生悲惨的命运,感叹世事之无常时。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人梁五方。他聪慧能干,是乡里有名的能工巧匠。然而却因自己骄傲自持的个性,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因此被乡人殴打,并没收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上访之路。20多年的上访之路,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使他最终走不动了回到了福利院。
故事中因作风问题而被下放农村的农村老师杜秋月。经历了重重批判后,与刘玉翠成立了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当他经历平反,回城之后却逼迫刘玉翠离婚。最终在与妻子的顶撞磨损中成为乞讨者。让人不禁感叹世事之悲凉。奋斗了大半生最终却成了一个乞讨者。故事中还有那个让我们感到无限怜悯的人物春才,还记得无梁村的那句俗语——春才下河破。他本是村里能干的小伙子,他善良帅气,然而却正因青春时期的心理困扰。选取了自宫的方式让自己的大好青春香消玉殒。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悲伤的故事。我不忍心再读下去了,也不忍心再写下去了,正因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是血与泪堆积成杯具。再写下去,我会在一个个悲伤的故事里压抑,痛哭不止。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已泪流满面。为那些被命运辜负,被命运玩弄的人而哭,为一个个生命的杯具而落泪,为世事无常,人生苦短而悲叹。我合上双手,为《生命册》里那些活着的人祈福,为《生命册》里那些逝去的灵魂默哀,愿仁慈的地母永安他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