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首页 > 读后感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一)

为了相应辅导导员月书评征集活动,今天我来向辅导员,包括大家推荐一本我爱看的其中一本书《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近年来,有一位继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拥有读者最多的拉丁美洲作家,他就是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科埃略一九四七年生于里约热内卢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便立志要成为一个职业作家。他先后当过编剧、导演、记者和歌词作者,曾沉迷于研究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还周游世界,与一些秘密团体和东方宗教社会有过接触。一九八六年,他探访了古西班牙的朝圣之路,于次年创作出版了《朝圣》,这是一部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此后,他陆续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炼金术士》、《笼头》、《主神的使女们》、《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和《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等,每部作品一经问世都风靡一时,成为巴西文坛的一种奇异现象。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作家一九九七年出版的一部作品。故事发生在脱离前南斯拉夫而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一所精神病医院。作为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一部文学作品,本书所表现的社会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对现实生活的赞颂,它启示人们摒弃偏见,珍爱生命,掌握命运,把生活中的每一天当做奇迹来对待。

主人公维罗妮卡因自杀未遂而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成了该院负责人伊戈尔医生研究治疗维特里奥洛中毒的试验品。伊戈尔医生瞒着所有的人,让护士每天给维罗妮卡注射一种名为费诺塔尔的药物,造成一种心脏病发作的假象,使维罗妮卡深信自己注定很快就要死去。在“来日无多”的意识支配下,维罗妮卡摒弃了过去一直束缚着她的偏见,直率地要把自己的爱献给愿意听她弹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埃杜阿尔德。

在维罗妮卡得知自己只能活“二十四个小时”后,她要求医生给她服一种药,使她能醒着,她要利用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以前,当她想到生命还十分漫长的时候,总是把许多事情推迟到将来去做。现在,她要活个痛快,活个充实,她想投入到一个男人的怀抱,投入城市的怀抱,投入生活的怀抱,最后再投入到死亡的怀抱。

维罗妮卡必将死去的消息使许多住院患者受到触动,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患压抑症的泽德卡获准出院,她要去寻求一种冒险生活。患恐惧症的律师马莉留下一封信走了,她要去战后的萨拉热窝救助那里的儿童。维罗妮卡和埃杜阿尔德一道逃出了医院,二十四小时之后,维罗妮卡仍在很好地活着。而这一点正是全书的关键所在,因为维罗妮卡并非会无可挽回地死去,而是伊戈尔医生瞒着所有的人把她视为豚鼠进行医学试验,医生的试验成功了,维罗妮卡自然幸免一死。

本书给人一种努力进取、只争朝夕的精神力量,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提示:在不知内情的维罗妮卡看来,她每多活一天都是一个奇迹,而我们健康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每一秒钟也都有发生各种意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应该将每一天当做一个奇迹来对待。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二)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解决正在溺水的我。自从来到广州工作并生活一段时间后,我的生活慢慢走入了枯燥、乏味的重复节奏。原本喜欢吃、喝、玩、乐的我,开始厌倦任何东西:不论怎样的食物对我来说已不再美味、以前多么喜欢的旅游也突然觉得毫无意义,所有事情都乏味、无趣。活着,对我来说,已全然看不到意义所在,只是我不想活,但也不敢死。我就如同小说中所说:“既不幸福、也并非不幸福”,却是让人难以忍受。我不停的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难道如同维罗妮卡发现自己自杀未遂时,对她一生所描述的那样——那种很平常的生活轨迹,却也是多么可怕的一种轨迹,足以让我未经历,却已害怕向前。虽然我从未想过过一番惊天动地的人生,但也不敢想象过这样一种毫无悬念的人生。“当在生活当中得到了几乎是她所希望得到的一切之后,她便得出了生存已失去意义的结论,因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一成不变。于是她决定自杀。”我迫切的跟着维罗妮卡,希望跟着她找到解救我自己的办法。

“也许是因为缺乏勇气,或是说总害怕自己做错什么,不能像别人期望的那样行事。”因为自杀前的维罗妮卡是一个总是委屈自己,讨好他人的人,这样的她让她厌恶。从小起,大人、社会就教育我要成为乖孩子,怎样的小孩是乖小孩,那是在别人的标准而非自己。所以从小到大,我都习惯伪装我自己,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坚强、不用人操心、循规蹈矩的小孩,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我不愿做那样的人,甚至痛恨做那样的人。但是没人明白,也没人愿意去明白,而我也没有胆量去彻底颠覆别人心中的形象。

“她克服了自身一般的不足,却因此而在重大和主要的事情上遭到失败。”我爱好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但所有这些爱好却都是被我浅尝则止。有的是因为入门时发现太难,失败而逃;有的是因为入门时觉得简单,自满骄傲,而觉得没有什么挑战。因为对事情的不认真,从未有过认认真真、一心做到底的决心,而半途而废。所以我的爱好连爱好都称不上了,而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就算我内心现在仍然有多喜爱,但因为自己的懒惰,我没有体会到爱好的乐趣。而只是让其遗憾留在心中。

马莉离开这里的留给兄弟情谊会的那封信,对我感触太深。兄弟情谊会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伟大、与众不同,但是他们却只不过是生活在精神病院里的一群社会人。他们只是将外面社会大的正常生活,搬到精神病院这个小舞台上。兄弟情谊会的人觉得自己比外边的人更有思想,更加优秀。实际却是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更不如的是他们还是一群寄生虫、一群封闭在自己世界而且因为害怕、逃避外面的自己应付的责任,而躲起来的寄生虫。觉得工作很累的时候,总是幻想着去找个

通过这本书,虽然没有找到完全我想要的答案,可是却也让我认识到我还没有达到死去的资格:我还没有做到我自我的一半,还没有为一件事情彻彻底底的努力过,还没有找到一个我爱的人,也还没有体会被爱人深深爱的滋味……。只是现在我过于的封闭,自制自我,让自己缩在自己的小壳里无法看到外面绚丽多彩的世界,是我自己让自己过着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我需要重新开始体验冒险。也许以后,我仍会有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心,但是我会在走一遍维罗妮卡由生到死再到生的过程。

“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对你的态度。”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后感(三)

“去爱吧,像维罗尼卡那样,现在,立刻,马上,不要再寄望于明天和下一个明天。人总是用一生来妄想明天的种种可能,直到死前的那一刻,还在想着下辈子。回忆起过去的岁月都是那么清晰。当自己身处于每件事情做出判断时都是觉得非这样不可的,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时你以为自己会有种种的结局,可是等待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了生活的全部。 ”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首先吸引我去读这本书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疯人院的故事,作者探讨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疯子”,再从“疯子”谈到一个人应该如何去生活,才能去避免患上一种叫“维特里奥洛”的病,但是目前我并没完全懂得这是种什么病,大概是说一种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生活缺乏激情,灵魂盲目又孤独,拥有着颓废的人生观、压抑的心理模式,能够让人产生自杀倾向、精神分裂、压抑症之类的东西。

有这么个姑娘,年轻,漂亮,健康,不缺钱,不缺男人。那么问题来了她为什么要去死?第一,她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好的日子,最美好的年华,从这刻起,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日子慢慢衰败下去,直至死亡;其二,她能看到世界有好多不公平和残酷,看透世界运行很荒谬,而自己只能屈服于世界做蚂蚁一般的存在,没有存在的价值。只是她与其他人不同,一般人都会有生存的渴望,只要有一丝机会,都会抓住不放, 所以这样说,她也算是一个“疯子”。

王尔德说,人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求之不得,一种是求而得之。后一种更可悲。维罗妮卡是可悲的,在经历过死亡的恐惧之后她发现了内心一百个维罗妮卡,她不想死了,她要活下去,与此同时这种愿望激励了疯人院里的其他疯子们,她们有的选择了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内心最想逃避的恐惧。的确,只有经历了不幸,我们才能更爱平凡。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个精神病医生,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精神病患者的特征。因为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极力隐瞒自己的症状,害怕别人把他们看成是疯子。成不成为精神病患者的区别好像并不在于是否真的患精神病,而在于是否承认自己是精神病患者或者被承认是精神病患者。但问题是,当一个人真的承认自己是精神病患者,结果同样悲惨。”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个疯子,虽然是为了拯救但同时也是一种欺骗,他将人生看得过于透彻同时自己也深陷其中。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朋友私信我说因为压力过大等等原因长期服用药物来克服失眠,当代社会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年纪轻轻便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最后我想对大家说既来之则安之,至少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会开始热爱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给我们希望的一本书。如果你也活得不耐烦了,如果你又不想死的话,或许你可以从这本书里,去找让生活起死回生的理由。只是别让更多的人死于厌倦。

格言网 趣知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