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 > 南怀瑾《老子他说》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兵法中的道德应用

这一章是老子引用兵法,以说明道德应用的原理。在后世的军事哲学与兵法运用方面,老了这一段话是极其重要的,更是军事哲学思想的中心之一。老子这一段话,不是老子自己的创作,他自己在文章中表明是“用兵有言”,说是抄录下来的。但是,也可能是说,这是汲取老祖宗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用兵有言”,是上古老祖宗们对军事哲学的研究。这个兵法,在世界军事哲学上也公认是最高的。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这句话的意思是统帅的大军,表面上看来不做主动,都是在被动地应战。但是,如果依文释义,就被文字骗住了,这样去研究军事哲学也就错了,这与其他兵书上的说法也是有冲突的。老子在这里是讲战争的艺术,等于战争的应用哲学,看起来是不争取主动,绝对是被动。实际上的意思是不主观,不固执成见,而是绝对的客观。其中哲学的道理,是要进一步了解真正的客观形势。

真正的主动是中心不动,不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说,“不敢为主而为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视客观的形势而动,不固执自己的主观,历史上很多人物把握了这个道理获致成功。有人用了这一节的道理去创业即大获成功,做生意大发财的则屡见不鲜。所以,“不敢为主而为客”这句话,就是善于适应环境,把握时代的脉动,把握一切的条件,而顺着环境自然趋势,达到自己的成功。

“不敢进寸而退尺”,这个道理,后世发展成一句名言——以退为进。上古用兵的最高哲学,常常不求进一寸而是退一尺,退就是真正的进。在我们中国的战争史上有很好的例证,故意退兵,结果是打胜仗,因而产生了一个战争的原理——骄兵必败。一般来说,一个屡战屡胜的部队,打到最后,眼睛打红了,头打昏了,嘴笑开了,接下去也就完了。有时候敌人故意引诱你,故意让你每打必胜,培养你轻敌的骄气,对方所引用的,就是“不敢进寸而退尺”的原则。让你嘛!让你胜利到昏头的时候,然后一包围,你就整个完了。

“不敢为主而为客,不为进寸而退尺”,这两句话是老子之前上古时代的兵法,老子也做了文抄公。在这本《道德经》中,老子做了两次文抄公,本来千古文章一大抄,这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他在上经中提到“建言回”,所谓“建言”就是中国古代的格言。第二次文抄公是这里的“用兵有言”,引用四句名人的话来说明他自己的道理。

老子所讲道德的道理,就是生活的艺术。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无行”,做了等于没有做。也就是说,中国人讲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功积德”。古来的教育,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留给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所以,“行无行”就是无为之道。

不战而胜 轻敌致祸

“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这就要晓得太极拳了。太极拳把对方挡开了,而对方还不知道,这才是善于运用。手都不必动,已经把人挡开了,只有太极拳才办得到;棚挤按,一转一扭就挡过去了。这是要真功夫的,看不出来的道理,也无人可敌。把敌人丢开了,别人还没有看到你用的手法,还不知道是如何被你丢开、被你打败的,这是最高的功夫艺术。

“执无兵”,“兵”就是武器,手里拿着武器,你还看不出他手里有武器,现在武侠小说叫做“无影神剑”,没有影子,看不见剑。小说描写小和尚专门放无影剑,手一丢,对方的脑袋就掉下来了,连一道白光也看不见,那是最厉害的,不需要武器而可以打垮敌人。这种无形武器,也可以说就是聪明才智。

上面这一番道理,讲起来每一句话都很深刻,我们现在只说道理,如果这三个字要加以发挥的话,必须加上历史的经验,引证很多的事实,才能说明这个道理。现在看到的“行无行”,只是哲学性的文章,理论性的讲法,如果没有引证历史的经验事实加以说明,很容易被文字骗住。“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大家都会念,会要嘴皮子的“口头禅”都会讲,可是忘记了整篇的原则和内容。

“祸莫大于轻敌”,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说明,我们曾引用过一句历史上的名言,“诸葛一生惟谨慎”,仔细研究诸葛亮,他唯一长处是一辈子谨慎小心。《老子》这章最后的结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做人做事也是这样,甚至于碰到一件小事,得到了十块钱,一样要小心谨慎处理。所以真要做到庄严而艺术的人生,就不要忽略每一件小事,也就是不可以轻敌。

这个“敌”字,并不一定指敌人,外来的境界就是敌,佛家所讲的“依他起”,也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字中的所谓“敌体”,就是外在的环境,你的对方也是,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任何事。能够这样的话,你庄严的态度自然产生优良的品格,品格达到了最高处,就是最大的艺术。所以老子告诉我们“祸莫大于轻敌”,如果轻敌的话,“几丧吾宝”,连宝贵的生命都会丧失丢掉。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不违反这个原则。

这一章引用上古的军事哲学思想做开端,最后又讲到军事方面,“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遭受侵略的一方,不得不抵抗;起来抵抗侵略的这一方,叫做“抗兵”。我们的现代史,对抗日本侵略叫做“抗战”或“抗日战争”,中国就是抗兵。日本对我们无端侵略,就是“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八年抗战,我们处在哀兵的地位,全国的人悲惨可怜,受尽欺压,人们心中充满了愤怒悲痛,宁死也不做亡国奴,这是哀兵。换句话说,像我们打牌的,输家要十分注意,因为赢家赢惯了,可能轻敌,一张牌打错,反而输了,所以说“哀者胜矣”。后世的人常用这个道理处事,大家读了《老子》,就知道古今都是一样,现在许多的俗语、成语都是从古书上出来的。

老子《道德经》最后十二章,是全书的总结论。从七十章到八十一章的十二章,是否就是老子本人当时所分的章节,在学术上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反正儒道两家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上雷同,并未严格分家。这本《道德经》是根据数理的观念而定的分章,所谓九九八十一是阳极之数。在这十二章当中,除了对前面各章的学术引申之外,处处显示老子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也是对他所处时代的一种讽刺。由此可以充分看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混乱,以及老子对时代状况的观点。从老子这本著作中,人们可以发觉那个时代的错误,对我们后世的人,千百年后的人,都可以作为借鉴,因为,这是老子对历史时代深刻批判的一种哲学思想。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中英文对照 道德经全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