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

首页 > 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四个层次-《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称为种类的原因是,严格来说,种类是样样都不相同的,而层次却是更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阅读力*阅读量。阅读力越高的人,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就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而如果把阅读力比作一种武功的话,也分为不同的修为和境界的:

  锻体期: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是这一层次阅读时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只要具备这个层次的阅读能力,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获得这个层次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

  *这样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大家早年便已学会的。大部分是技术性。但是当我们读外国文字的时候,仍然需要基础阅读。

  练气期: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这个层次的阅读所问的问题一般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也叫略读或预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

  *特点在强调时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

  *难度:时间过短,很难掌握一本书的所有重点。但却很有价值。

  突破期: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这个层次的阅读能够提出:“这本书的系统是什么”*全盘、完整、优质的阅读——是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

  *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需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并且特别追寻理解。因此,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大成期:主题阅读(synoptical reading)

  *这个层次的阅读能够提出:“可能在哪一本书都没有提到的主题分析”*最主动、最花力气、也是最高层次的一种阅读。

  *主题阅读时,阅读者需要阅读很多书,列举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并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基础阅读

  一

  基础阅读,又可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此时只需了解语句的字面意思,而非深入探索它背后的含义。

  二

  基础阅读层次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阅读者的孩童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儿园的学习经验;

  2.认字——这个阶段的阅读者掌握了最初的读写能力;

  3.字汇的增长和对课文的运用——具备功能性读写能力;

  4.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可以为高中及更高阶段的阅读服务。

  三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阅读并不单指“小孩子的玩意”,例如成人阅读非母语书籍时,仍需从基础阅读出发,首先做到用不着停下来检索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然后分析文本的写作艺术,继而深入到对作者主旨思想的挖掘。

  如果不能精通基础阅读,便无法进入下一个检视阅读层次,更遑论更高的阅读层次。基础阅读,实为阅读的基石。

  检视阅读

  一

  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至此,才算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

  在这个阅读的层次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如果基础阅读时所问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二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1. 现在假设你第一次面对一本书,你对它一无所知,一些念头会在你面前闪过:

  这本书值不值得我花大把时间阅读?

  书中的资讯和观点对我是否有益?

  在我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获取尽量多的资讯?

  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就是“略读”(skim),或者说“粗读”(pre-read),这是检视阅读的第一个子层次。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所谓“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更重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获取资讯,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哪些步骤能够实现检视阅读?

  1)先看书名和序言

  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尤其要注意副标题和其他相关的说明或宗旨,这昭示了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特殊角度,一定不要忘记去看,这其实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价值,当看完作者的序言后,稍微停顿下。你甚至可以在心里猜想一下,便于你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这书究竟属于哪一类书?这样的预想很有趣,会让你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无限惊喜。

  2)研究目录页

  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目录就是一本书的地图,特别是一些论说性的书,阅读目录能帮助你最快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便于把握侧重点和论述方向。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可能更习惯于网购图书,第一节省时间,第二价格实惠。所以,更多人习惯在网上先看看一本书的目录,按照这个来看,是不是自己所心仪的。

  3)书中的索引也不放过

  这个步骤的重要性,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注解对作者来说,肯定都是有难度的。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新词汇的机会,可是往往我们没留意,就这样把学习新的知识点的机会放走了。看来,一本书不管是检视阅读还是分析阅读,都应该好好研究下这个容易被我们平时阅读中忽视的部分,他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评估这本书所涵盖的议题范围。

  4)出版者、部分章节信息

  ●阅读封面上的出版文案。这是图书出版者对你手中的这本书进行的最精炼的概括。当然时下很多图书文案水分多到让人能一眼识破,这也并不尽是坏处,起码给了你一个“善意”的提醒——连对这本书最了解的编辑都捞不出什么干货来,你还浪费时间读它做什么呢?

  出版者的介绍,往往是作品中最打动人的干货呈现,虽然他们的文案也有可能言过其实,但实际上看看这部分内容会让你对自己心中的判断有个初步的印证。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侦探,想想吧,破案肯定会比被动读书有趣多了。在阅读这件事上,自己越主动效果越好!

  5)选择性篇章阅读

  从目录中,挑选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在开头或者结尾有摘要说明,一定要仔细阅读。

  6)随意性的翻读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随便翻翻,有时候连续几页,但不要太多。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不要放过最后两三页和后记,因为很少有作者能放弃这种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强调和摘要式的阐述。

  好了,现在你已经对一本书进行过系统的略读了,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你迅速确认眼前的是不是一本值得你再三咀嚼的好书。顺便要说的是,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需要阅读者有相当的灵活性,且精力集中,而此时的你更像是一名侦探,在迅速掌握一本书的思想脉络。

  哪些行为可以促进检视阅读-当你面对的是一本难度比较大的作品的时候(起码你听说过它“难读”),不妨试一试粗浅的阅读方式

  1)即使一开始读不懂,也要坚持死磕。不用去查资料,坚持看完会发现,也许能明白的地方,比你自己想象的多。总是停顿,不利于完整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理解的东西而停顿,大多数情况下,你一旦与之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从而影响你对全书的理解。

  2)即使是检视阅读,也应该保持一个适中的速度。

  过快读书和过慢读书,同样一无所获。包括一些阅读习惯的改变,比如说第一遍没明白,看的时候开小差,到第二遍时,又在反复的看,这些都是阅读习惯不好的地方。

  阅读第二遍,相比第一遍的速读,你的重点似乎要放在“理解力”上。而事实上,理解力是速读的天敌,在一目十行的状态下你很难还有空暇去思考。因此,重读时,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重要性调节阅读速度是十分必要的,你也将收获你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的最大回报。但当你再三阅读全书仍觉得文本晦涩难懂,有大部分的难题不能解决时,回头思考一下前文所提的“阅读的目标”:“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在一定程度之内。”这本书并不在你的掌控范围内,不妨先放一放,夯实地基。

  3)不理解也不是阅读的大问题。

  理解力不只是专注就可以同步达到,有些书,别说你觉得难,我们大家都觉得难呢。永远记着,别去抠字眼和自己较劲,阅读有点难度可以,但难度太大也不利于进步。

  分析阅读

  纵观本书,作者最想传达的,就是“如何提升阅读的理解力”这个问题,而没有经过分析阅读,就无从谈理解。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一本书的基本条件。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者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这是一种专注的活动,阅读者会抓住一本书,进行咀嚼与消化,直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的为止。

  第一阶段:写的是什么?

  1 给你面前的书分类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譬如,你一定要知道,在读的到底是虚构类的作品——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还是某种论说性书籍?现在,光凭书名很难准确判断图书种类了,因此一开始,你要先检视这本书——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先浏览一遍,看看目录,品品序言和后记,随便翻翻。但这些远远不够,除非你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否则世上再清楚的书名,再详尽的目录、前言,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

  在此以论说性作品为例,分析一种分类原则:实用性作品vs.理论性作品。

  简单来说,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举个例子。世上最简单的理论性图书,大概就是婴幼儿识图册,一个个颜色艳丽的图画摆在眼前,你只需告诉宝宝:“这是番茄。”而番茄要怎样种植、怎样增产、怎样销售、怎样开拓渠道这样的问题,都与他无关。而与这些问题有关、专门阐述这类问题的呢?那便是实用类图书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类图书。

  2 透视一本书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这是绝对需要的,这能带引你发现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第二及第三个规则。注意,“任何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的骨架,只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其结构完整且逻辑清晰,否则一本书就会显得乱七八糟,而烂书就是如此。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这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而且,不要满足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论说性的书籍往往可以依据摘要、序言、目录等部分进行明确直观的信息提取,但小说则没有这么容易,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第三个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是:图书,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品,是思想的火花,也是思辨的结晶,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个体。一本好书,因有完备的结构而架构相连,同时,详略和难易点的合理分布也会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

  迅速驾驭复杂内容的最好办法: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1)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但是,就算你已经很熟练阅读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读每本书都要用上同样的力气。你会发现在某些书上运用这些技巧是个浪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书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为任何一本书写出一个完美的纲要。

  当然,这只是一个公式而已,而且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你看起来这么复杂,经过几本书的磨炼,再提及叙述全文,你就可以轻车熟路,告别“大概”和“差不多”了。

  3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四个规则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规则二和三的话,这一条便能轻松许多,那么此时你要专注的问题,就是享受此时与你遵守前两条规则后产生的前后呼应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条目呼之欲出,而你只要重新分类,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哪个是理论性问题,哪些又是实用性问题呢?

  总结

  透视一本书的阅读规则是什么?

  第一个规则: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第二个规则: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第三个规则: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四个规则在一起,能提供读者对一本书架构的认识。当你运用这四个规则来阅读一本书,或任何又长又难读的书时,你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虽然没有必要为了运用前四个阶段,将一本书读完,但是要了解,在分析阅读中,要明白一本书的架构是有阶段性的进展的。

  第二阶段:怎么写的?

  1 炼字

  分析阅读的第五个规则: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要注意到这个规则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最精确的意义。

  ●什么样的字,才算是重要单字呢?

  有一件事在阅读之前你就可以确定,那就是并不是每一个字都重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领会作者这种使用文字的技巧,以达到沟通知识的目的。

  a.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也就是最让人头痛的字。因为,它有可能就是你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的。

  b.当我们排除日常用语,用一种更积极,或者说更学术的方法来寻找重要单字时,一个重要的分类就摆在我们面前:专业术语及特殊字汇。

  首先,比较明显的信号就是,作者开诚布公地强调某些特定的字,甚至用不同的字体、加括号、斜体字等方法放大这些字的重要性。而这些,大多是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的独特的专门用语。如果作者没有特意指出,读者也可以根据主题来寻找。

  其次,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重要的字。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一位作者告诉你某个特定的字曾经被其他人如何使用,而他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用法时,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字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如何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最精确的意义?

  当你已经找出了关键单字,接下来要怎么办呢?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这个方法看起来是在绕圈子,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一个单字是可以代表许多不同词义的。记住这件事的方法,是区分作者的用语与专业术语之间的不同。另外还有以下更复杂的情况:

  比如,一个可以有许多不同意义的字,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只用其中一个意义,也可以把多重意义合起来用;

  比如,还会出现同义词的问题,要注意即使作者用语和专业术语的字眼不同,一字多义和一义多字也是广泛存在的;

  再比如,片语的问题,一个片语比较不会像单一的字那么容易产生模糊不清的情况,因为那是一堆字的组合,上下的字互相都有关联,因而单个的字的意思都比较受局限,这也是为什么当作者想确定读者能充分了解他意思的时候,会喜欢用比较细致的片语来取代单字。

  2 判断作者的主旨

  分析阅读的第六个规则是: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要知道主旨所声明的,是知识或观点。那么,如此重要的句子,它藏在了哪里呢?

  为什么要了解作者的意图?

  一般来说,阅读的过程与商业谈判的过程正好相反。在商业谈判中,我们了解到对方的意图与自己吻合,才会考虑合作。而阅读,我们必须一开始就了解作者的意图,才能有合作的可能,也才有阅读动作发生。

  怎样快速了解作者主旨?

  首先,类似于重要的字,重要的句子往往是你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的。

  其次,对作者来说,他沟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理由。因此,要掌握住重点,就要从文章中看出浮现出来的重要句子。

  然后,有些作者会帮助你,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加下划线,甚至用不同的字体印刷;还有一些作者,直接将最重要的句子写在前面,用很明显的位置加以说明,让你想忽视都不行。

  最后,活用你之前找到的关键字,要知道词义组成了主旨,而主旨又包含了词汇

  作者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入手,讲数学家认为一件上好的外套上的纽扣与纽扣洞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每一个纽扣都有一个适合的纽扣洞。而句子和主旨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很可能存在一对多的关系。

  作者建议,将一本书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接着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构建出这本书的基本论点,才能充分了解作者的主旨。

  关键句的常见误区是什么?

  既然作者说,文章主旨都在关键句中,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句子就在论述中,以此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以及给出判断的理由。关键句的重要性不容小视。

  那我们经常落入关键句的“坑”又是什么呢?

  1)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书上勾画出了关键字,就万事大吉了。就此停止思考的脚步,忽视了那些连接关键字的句子。

  2)通常我们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面前停下来反复思考,却轻易放过了一些我们没有读懂或对我们造成困扰的句子。

  这两个常见的“坑”,会直接影响到我们阅读的效率以及理解力的下降。

  如何快速识别作者的意图?

  现在恭喜你,找到了关键句。然而,你是否真的理解它的主旨呢?测试的方法有:

  1)自己说出主旨。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作者的主旨,说明你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同时你也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句子和例子来说明主旨,这会对自己理解文章主旨有更明显的帮助。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测试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缩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

  2)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或者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可以。

  3)快速找出论述。

  分析阅读的第七个规则是: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但这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论述可能出现在句、段,甚至段的集合中,而且,在任何一本书中都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

  因此,关于第七个规则,还可以有另外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

  如果可以,请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如果书中没有这样的段落可以被你直接发现,那也许我们要从多个段落中,挑选关键句出来,然后整理先后顺序,从而发现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特别要注明的需要找出作者的假设,以便于细致的区分是否属于作者的论述。

  那么具体要如何做呢?

  首先,找到论述中所包含的声明,其中有些就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

  其次,区分归纳法(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同的概念)和演绎法(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

  最后,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4)掌握作者回答。

  当你明确了文本的共识、主旨和论述,那么分析阅读的第八个规则便水到渠成了,而这也是诠释内容的最后一个步骤:找出作者的解答。

  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对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的一个结果反馈,也就是说作者解决问题的时刻终于揭晓。

  此时经过前面的积累,你已经对这本书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你也该呼应一下第一阶段规则四(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内容了: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写的好不好?对不对?

  1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能对书籍评论是有多重要?

  如果说一本书阅读完毕,读者应该是这场无声交流中,最后开口说话的人。用心倾听了这么久作者的表达,是时候该读者开口说话了。因为谁也不希望自己说了半天,结果变成了自言自语,对方无动于衷。如果此刻能对这本书表达你的观点,其实是对一本书最好的褒奖。

  阅读一本书,就是一种对话。作品就是作者的“滔滔不绝”,而读者有义务,也有机会回话。要知道,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这件事。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分析或者诠释一本书。他不但没花心力去理解一本书,甚至根本将书搁在一边,忘个一干二净。这比不会赞赏一本书还糟糕,因为他对这本书根本无可奉告。

  然而这里的“对话”并不是随意的,你要非常明白文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种艺术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也就是这里要讲的分析阅读的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之所以要大费周章地说明这些不过是普通常识的内容,有两个原因。

  一是,许多人以为所谓“评论”就是一味地批评,觉得仅仅是“我不同意”而已。

  二是,虽然这些规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却很少有人在生活中真的实践,而一切缺少实践的理论就是无源之水。

  当然,勇敢地说出“我不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如果你已经尽力,却仍无法理解,可能是这本书真的不能理解,对于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来说,这样的假设是有利的——总好过一些人不懂却一味地指责批评。

  分析阅读的第十个规则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就像反对他一样,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准备。

  分析阅读的第十一个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无论如何,如果读者基本的兴趣是书籍本身,而不是作者本身,对于自己有责任评论这件事就要认真对待,并且在这一点上,读者要就真正的知识与他个人观点以及作者个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作出区分。

  什么样的评论才是有价值的?

  千万别以为,只有赞扬一本书接受作者的观点,才是有价值的。如果说,你能对一本书提出自己的评论,包括批评,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这件事儿。当然没有自我期许的人,肯定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就不太可能对一本书有相应的分析和评论。

  一般来说,一本书可以启发读者,说明作者水平高于读者,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引领。如果不是特别了解,一般读者是不会主动选择批评作者的观点及书中内容。但其实,最能学习的人可能往往是那些最能批评的读者。

  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内容,将从这样的人手中,最终以文字重新传递到社会大众面前。当然,无端的诽谤或者诋毁是无用的,自然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有时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阅读,依然不明白这本书。最后我们遗憾地说:“没有读明白。”其实,只要你做足了分析阅读应该做的所有功课,读不懂可能并不是你的错,也许真的可能是作者的写作和表述能力有限呢!

  当然,如果你并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最好做到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辩驳或争论。过度的激辩可能导致自己情绪严重波动,其实并不客观。

  与作者观点不同的评论有何意义?

  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读者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大多是读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当然,学识较高的人,有权指正比较无知的人所犯的错误。这时候与作者观点不同,教导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知识储备。

  发表任何评论之前,请以尊重知识为前提,为自己的评论找出与之相关的理论支持,自己则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

  赞同或反对作者

  假设你读了一本好书,并且已经完成了上述全部十一个步骤,对这本书有了充分的了解,勇敢地说出:“我懂了!”——事实上,你也必须说自己懂了,这样才能说更多的话:作者,我不服,来战!

  这时的读者一定要熟悉辩论的原则,在辩论中显得又有礼貌又有智慧。事实上,当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理想化的辩论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控制情绪,不将多余的情绪带入到辩论中来;

  第二点,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第三点,化解派别之争带来的知识盲点,持着同理心来阅读和辩论,不偏不倚。

  因此,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及批评式的阅读,是可以实现的。读者提出不同意见时,可以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说明:

  ●你的知识不足。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这些知识确实相关,否则就没有理由作这样的评论。而且,要支持你的论点,你需要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点。

  ●你的知识错误。要想作这个评论,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你是不合逻辑的。这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一般来说,荒谬有两种形态,一是缺乏连贯,另一个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要批评这两种问题,读者一定要能列举精确的证据,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最显著的缺陷就是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然而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评论一本书,因为人是有限的,作者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

  实践批评式阅读:如果要成为与作者产生火花的优秀的辩手,别忘了牢记3点辩论规则。

  1)完整了解一本书后,不要着急马上开始批评。

  2)盲目反对作者的观点,与作者争强好胜的雄辩。对读者自己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

  3)我们和作者并无私人恩怨,不同的观点,只是知识领域不同意见罢了。请为自己的意见,找出理论基础,然后努力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自己在阅读式沟通中,显得有风度,做一个有教养的读者呢?

  首先,做一个有自我期许的读者。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而主动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其次,多问为什么,少想凭什么。我们很多时候,过于沉浸在自我的世界。我们为什么这么急?因为我们常常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是:凭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凭什么要让一让,凭什么要等一等,凭什么要听一听”,“凭”和“为”一字之差,可是里面却包含了成见、情绪化、不客观。

  此外,受教是一种美德。我们并不欠缺好的学习能力,而是欠缺好的学习美德。而受教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问题在于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事都只是一个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的交谈,顶多像是一场各持己见的乒乓球赛,没有人得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输。结果,到最后他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

  最后,一个有风度的读者,一定是这样的: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也可称为比较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一 准备阶段

  前文提到过多次,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这意味着较高层次的阅读包含着前面较低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也如此。

  作主题阅读时,有两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就是: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

  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

  第二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还难做到。

  此时,最大难题莫过于,如何确定“特定的问题”来选择“应该读的书”,这就要用到检视阅读的技巧: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浏览,然后,粗浅地阅读,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这本书是否对你研究的课题有帮助。随后运用分析阅读的技巧:找到这些关键字有关联的众多图书中有“共通的意义”的几本。最后,进行主题阅读。

  二 阅读阶段

  主题阅读有五个步骤。

  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需要注意,在主题阅读中,你以及你所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经检视阅读后,找出书中与你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这些内容是你所研究的主题的力量之源,尽管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因此,这个阶段,在与作者达成共识这一点上,有不同的做法。

  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分析阅读中,我们努力领会作者的主旨,以求与其达成共识。而在主题阅读中,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自形形色色的作者,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在主题阅读中,真正的困难在于要强迫作者使用你的语言。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并不是要将这个语种翻译成另外一个语种,而是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无论他们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语言,或是不是关心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否创造了理想的词汇供我们使用。

  步骤三:厘清问题。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来统领我们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有规律可循:首先通常和我们所研究的概念或者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其次的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提出问题,并精准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有素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事实上,我们必须有“这些问题作者一个也回答不上来”的心理准备,这时,我们可以从侧面入手,抽丝剥茧式地寻找答案。

  步骤四:界定议题。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做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成为了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而当许多议题围绕着一组关系密切的问题打转时,便出现了“争议”。通常,大家的答案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人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观点,但更多,是各人认知的不同。

  步骤五:分析讨论。就可以发现的真理而言,

  就我们可以找到的问题的答案而言,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本身。因此,为了使得一切更加清晰,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图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依据。

  总结:

  所谓主题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对第一个特定问题阅读不止一本书。第二个问题,则是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读哪些书?这涉及到选择权,人一涉及到选择就会有,不止一种选择,选择也有可能给人带来新的困扰,所以说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要难很多。

  1. 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扮演什么角色?

  检视阅读通过快速浏览及粗浅阅读,进入到分析阅读再到主题阅读,可见检视阅读对主题阅读来说同样是一个入口。检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不少时间。收集目录后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运用检视阅读的技巧,可以了解到如何比别人读得快一些,同时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对他所研究的主题和关注的问题到底重不重要。经过这样的检视阅读,确定了某些书和研究的主题相关就开始进入主题阅读阶段。

  2. 什么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中,你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这本书。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被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所牵制。主题阅读中,面对多个作者,用自己的思考观察引领作者们和你的想法达成一致,而不是只跟着他们走。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主题阅读中,如果遇到,同一个话题不同意见的观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进行分类。继续保持一种真诚的阅读态度,在心中问自己,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保持着清醒的态度,就会有清晰的思路,保持一种分析讨论的能力,是主题阅读中不可或缺的。

  3. 为什么我们要质疑客观的必要性?

  因为按照一体双面的原则,同意或反对的意见总是相互并存的。特别是在一个争议性的立场上,我们很少看到单独的“一边倒”现象。

  4. 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

  在主题阅读中,如果我们能有一本工具书,让我们在广泛的资料中,快速找到感兴趣的章节,可以极大的减少我们的查寻时间。主题阅读加上主题工具书,从3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指导,将在主题阅读层次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者阅读的章节所涉及的主题,能够给他,诠释这些章节的方向。

  *针对同一主题,从不同的作者与书籍中收集出的章节,能够帮助我们强化对这些重点章节的解释能力。

  *如果主题阅读运用在不同的主题上,如果一个章节被主题工具书引述在多个主题下,这就有指导阅读的效果。这种多重诠释的技巧,不只是在阅读技巧中的基本训练,同时也会训练我们的头脑,面对任何复杂的章节做出适当调整。

  联系实际,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历是你阅读能力的遮羞布吗?

  在中国的人才考核体系里面,有一项指标是至关重要,甚至是压倒一切的,那就是学历。你是小本一枚,小硕一枚,还是小博一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如此的多的父母,要想方设法削尖了孩子的脑袋瓜,让他们挤进好的大学。本科毕业,很多人也被这个问题推着加入了考研大军:读个研吧,或许更好找工作。

  而在大学等级金字塔里面,985、211高校占据了顶端,一本、二本、三本大学依次从上至下构成了相应的等级。于是乎,在人才考核里面,我们往往攀比的是你从哪个大学毕业的?你的学历是什么?

  但是,抛开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两张薄纸,有多少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有这样尴尬的经历:发现自己读不进去,甚至读不懂专业的文献,憋了半天写不出能体现大学积淀的毕业论文。阅读的专注度、速度、理解能力不但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退化了。幸亏学校的高抬贵手,否则或很多人的copy、枪手之术,都难以蒙混过关。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作者对于“学历”有一段很精彩的解读:

  一个优秀的大学,就算什么也没做,也该培养出能进行主图阅读的读者。大学的文凭应该代表着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不但能够阅读任何一种普通的资料,还能针对任何一种主题做个人的研究。然而,通常大学生要在毕业以后,再读三四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并且还不见得一定达到。

  看完这段论述,值得我们好好反思:6年的小学教育,6年的初、高中教育,4年的大学教育。在整整接近16年的教育阶段,我们的阅读能力呈现的是倒“u”曲线趋势,先增后减。如果你的情况的确如此,这中间必然出了大问题。需要我们更加用心去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从中培养和矫正自己的阅读习惯,重拾退化的阅读力。

  不要让学历成为了自己阅读能力的遮羞布,而应该让阅读习惯成为武装自己头脑的铁布衫。

  二:为什么你一读书就总是犯困?

  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快速犯困?或许很多小伙伴会脱口而出:请给我一本书。的确如此,在阅读的时候,让自己昏昏欲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情境:爬上床,即便找个舒适的位置,即便把灯光调得舒适明亮,即便你挑选了一本挺有趣的书。几分钟之后,你就会打着哈欠,觉得有点乏了,想玩会手机。所以,你很难想象,古人会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样糟糕的阅读情境下,夜猫子式地拼命读书,还乐此不疲。为什么时代进步了,科技进步了,在阅读力这件事上,我们被古人甩了几十条大街呢?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而接下来这番论述更是说出了很多“读书特困生”的心声: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磕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它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好书只会使你厌倦。并不是读书让你厌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

  如何做到不犯困的主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提供两个很好的“神器”。

  第一个神器叫做:提问题。在阅读过程时要提出问题来,并且是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其中4个是阅读的基本规则: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怎么说的?说的有道理吗?跟我有什么关系?详细内容可参考书第43-44页。

  第二个神器叫做:烂笔头。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时,这只烂笔头会变成提醒你主动阅读的重要讯号。而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如何做笔记,以及三种笔记的方法,可以参考书的第45-47页。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唠嗑一样。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我们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作者提问题。一旦你了解对方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对方争辩。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三: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吗?

  手握一卷书,泡一壶清茶,或正襟危坐,或斜依窗前……看似舒适的阅读,但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吗?

  请先回答我提出的几个问题:

  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书?

  怎样给书分类?

  阅读这一类书籍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

  或许你会问,我为什么要对书籍进行分类?对一个还没有开始阅读的人来说,这些事情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画面:假设你仍处在白衣飘飘的校园时代,走进一间教室,老师正在授课,你能很容易地知道,这间教室正在上什么课,历史、科学或哲学。这与老师讲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关,他所使用的词句、讨论的方式、提出的问题,都会表现出这门课程的不同性质。

  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会有相对的回应。书籍与读者的关系,正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既然书籍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信息不同,对我们的指导自然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阅读不同的书。

  这就引出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要如何运用这个规则呢?

  一开始,要先用检视阅读浏览一遍,了解书名、副标题、目录,

  再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简介和索引,甚至是这本书的宣传文案等等。

  主要的分类法,则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老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由内到外、破茧而出地主动阅读,需要我们在阅读尚未开始的时候,便开始思考,带着思考的阅读,将会更有目标、更有生命力。

  四:你为什么不愿意多看看书名?

  作家米切尔凭借作品《飘》,屹立于文坛不倒。可你知道吗,当时这本书即将出版时,一直没有合适的书名。米切尔曾经想用书中的经典台词——“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来做标题,编辑反对说:“现在带‘明天’这两个字的书太多了。”米切尔又提出《军号歌唱真实的故事》、《不在我们的星球上》等名字,编辑都否定了。历经千般打磨,最终定下了《飘》这个书名。有趣的是多年后,有家媒体曾经这么开玩笑:如果这本书真的叫《不在我们的星球上》,我去买书时一定会以为这是本科幻书呢!

  同样,当简·奥斯丁把《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写完交稿时,定的书名是《第一印象》。虽然奥斯丁有她自己的用意,但相信不少读者会觉得这一书名看着真像个新闻节目或相亲节目。后来,作者将书名改为了《傲慢与偏见》,源于书里几对欢喜冤家,都因为第一印象里我嫌你迂腐,我恨你傲慢,硬生生将一个短故事,拖出了一本书。改版后的书名,带着尖锐与嘲讽,还有些冷幽默,自然更好。

  这两个故事意在说明,我们不能忽视一本书的书名。

  书名有时能让书籍的分类变得简易——我们可以借助书名来判断一本书是实用型书籍,还是理论著作。如果标题里有“技巧”、“如何做”等字眼,便可快速将其归类到实用一栏里。

  试一试,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多揣摩书名:这本书可能讲什么样的内容?是不是实用的?

  这种看上去很难的方法,也可以叫做“精读”,完全是由内到外,破茧而出的主动式阅读。唯有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是告别平庸的阅读,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阅读好书,自我成长。

  五:怎样写一本书?

  或许你会问,我们不是在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吗,怎么讲到了写书的问题了?其实,这是不冲突的。

  为什么看起来阅读的规则与写作规则差不多?说对了,的确是这样。尽管这些规则属于一体两面,但是实施起来却是不同的。读者是要去发现书中的框架,作者则是以制造框架开始,在写作过程却要把框架隐藏起来。作者的意图,一定是把这些框架用各种材料构建成一个成品为读者呈现,就像建筑商不会只把框架拿出来销售一样。

  我相信有不少人心目中都曾有过一段文学梦、写作梦,哪怕这个愿望短暂如昙花一现。的确,在生活的苟且中,我们渐渐淡忘了远方的诗与梦想。但如果你不止于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自我成长,还想挑战自我,也可以逆向使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写作构思。

  六: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力如何?

  春秋时期,擅长弹奏琴弦的俞伯牙在泰山游玩时,偶遇暴雨,在岩石下避雨。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古琴,弹一曲大雨瓢泼,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伤感与彷徨。这时,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叫到:“好曲!真是好曲!”俞伯牙听到赞语,便起身与钟子期打招呼,得知对方也是被大雨困在山上。

  俞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于曲调之中,钟子期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是一座高俊的山啊!”俞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子期边听边击掌称绝:“妙哉!浩浩荡荡,好一条奔腾的江河流水呀!”

  俞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完全听出蕴含在琴声里的情意,这令伯牙无比惊喜:“您的听音功夫实在太高明了,所说的皆是我所想的。”两人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会,一同论琴。可惜第二年俞伯牙再到泰山时,钟子期已病去世。俞伯牙悲伤至极,摔坏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琴,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便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其实阅读一本书,正如与这本书进行交谈,沟通能否有效,其中很重要的便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共通的词义”。当双方找出共通的词义时,沟通完成,两颗心也奇迹似地拥有了相同的想法。这正如故事中的子期,能够知道伯牙的琴音是在弹奏什么,而在外人听来,则只是一连串动听的旋律而已。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尝试去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而大多数时候,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最让人头痛的字。找到这些重要、关键的字,去判断它们是否具有多重含义?多重含义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没办法做到这些,最笨,但也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利用上下文已经理解的字句,来推敲那个不理解字眼的含义。

  别再偷懒了,阅读是一件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事,如果你不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本书的字字句句中去,永远也没办法有大的收获。耐心点,在书海里沉浮、学习,日久天长,自然能锻炼出如子期的听音一般精湛的理解能力,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书籍、作者达成完美的沟通。

  七:读书,划出关键句就足够了吗?

  我相信大多数读者在学生时代的课本里都划过重点。

  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为了考取漂亮的分数,我们划出书本里的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将这些“知识点”牢牢地嵌在我们的脑子里,以便在考试时将这些重点字句如赶鸭子一般,赶到卷子上。

  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也只在考试周才开始学习,在最后一堂课齐聚教室,眼巴巴地等候着老师给出“重点”,在纸页上勾勾画画,折个角,奶茶店熬个夜,无比渴望拥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一口将所有知识点塞进肚子里。

  有不少人在回过头反观自己划满线条的书本,心里还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也是有认真读过书的嘛。但事实上,这些划线的重点语句,大多只会给我们造成阅读“满足感”的假象,而并非真正吸收了这些知识。不信,你问问自己,高中、大学里背过的重点,还记得多少呢?

  我们的学习习惯让自己觉得,在书上划出关键字词、语句就万事大吉了;或者是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面前停下来反复思考,甚至摘抄到笔记本上。然而,如果我们的阅读只是划出了关键句,就此停止了思考的脚步,忽略那些连接关键字的句子,或是害怕困难,轻易放过一些我们读不懂的句子,都是很危险的。

  所以,不要被划了重点句子就认真阅读了的假象蒙蔽了。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需要认真对待眼前这本书的关键部分,找出重点字之余,也要多加注意其前后行文逻辑,确认每个字不同意义的转化,并与作者找到共通的词义。而什么是共同的词义?能够触发自己认知,得以思维发散,去印证、补充作者的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认知。

  八:你是一个有风度的读者吗?

  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当下很多人的心态,

  一个是“冷”:“关你P事,关我P事”的冷漠;

  一个是“急”:“求速成,求捷径”的浮躁。

  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很容易在“冷”与“急”两个极端游走,要么选择默不作声,要么选择瞎起哄。更可怕的是,这种情绪化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习惯。

  如果说阅读一本书,是一种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那在这场对话中,或许你很高冷,只是一个劲地听作者讲,而自己却无话可说。或许你很急躁,还没搞清楚作者说了什么,就觉得:“这个观点让我很不爽,简直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如果你在阅读时,走了这两个极端,只能说这不是一次愉快的沟通。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在阅读式的沟通中,必须双方(你和作者之间)都很有礼貌才能进行得好。毫无理解便同意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九:你会给什么样的书打100分?

  科幻小说合集《虫子的世界》,序言里面有一段我特别收藏的话:偶尔走进书店,到处都是读懂股市、风水、厚黑、包治百病之类的书,然后就是各种工具类图书,什么《N天让你会说英语》《怎样让孩子考100分》《C+语言决定未来》之类等等,别看中国每年出几十万本新书,总结起来就是两本,一本是《成功学》,一本是《励志学》。

  对于,这段评论,相信大家都有共鸣,因为我们急躁,所以《成功学》和《励志学》自然畅销,刚好印证了我们上面讨论的痛点。但是也反馈出了我们对于书的“审美”,其实是存在一定扭曲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作者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大部分读者,特别是阅读流行读物的读者,在使用不同的评论标准赞美或责难一本书——这本书是否新奇、哗众取宠,有没有诱惑力,有没有威力能迷惑读者的心等等,而不是在这本书的真实性,论点是否清晰,或是启发人心的力量上。这些标准之所以落伍,或许是现代有许多非科学类的作者,他们对于真实性要求不高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想这样的危机:如果任何有关真实的作品不再是关心的焦点时,那么愿意写作、出版、阅读这样的书的人就更少了。

  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书越来越多,可是真正的好书却越来越少,因为作家少了,写手多了。

  追求有头脑阅读的人少了,猎奇式阅读的人多了。没有好的作家,没有好的读者,这个局面想想都觉得可怕。所以,做一个对自己有期许的读者,一起为改变这种局面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朱进伟西农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少有人走的路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格言网 趣知识 子午书屋